English

兩岸南音大師齊聚漳州 共尋"中國民族音樂之根"

2012年12月31日 09:53:00來源:閩南日報

  兩岸南音弦友在表演曲目《出庭前》。左四為卓聖翔,右三為林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12月29日下午,龍海程溪鎮下莊南音十週年慶典現場中的一首名詞佳作《卜算子》,經臺灣南音藝術家譜曲編排,再由大陸南音“弦友”巧用二胡、琵琶、洞簫等器樂低吟淺唱,頓時給人一種別樣的音樂體驗。

  南音,亦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保存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更是我國彌足珍貴的民族音樂瑰寶,被譽為“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中國民族音樂的根”,並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佈的第四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在現場,闊別6年再次來到程溪鎮的臺灣 “南管才女”林素梅,不管是在舞臺表演還是臺下傾聽,都滿心歡喜。“漳州和臺灣的南音本是同宗同源。如今,南音作為兩岸交流溝通的橋梁作用正日益顯現。”她説,南音從清末傳到臺灣至今,遍佈在臺南古城、鹿港等地,已有近300年。而在漳州的南音社也有好幾百年,就連東山一個拍板就有300多年的歷史。

  至於海峽兩岸南音的區別,林素梅認為主要還是南音的表現上。她介紹説,臺灣南音和大陸一樣,常出現在紅白喜事等多種場合。只不過,臺灣的南音一般是幾個愛好者自己玩,或組織成立南音社,或成立專業表演隊,三種方式都是不收錢的,“先由南音社先前表演,再向政府申請經費。”多年前,林素梅就到廈門推廣南音,至今她仍覺得學南音首先要擺正觀念,學南音想更多的是對祖先文化的尊重,慎終追遠,這才是南音的根本。”

  同樣,首位讓唐詩宋詞作為南音詞源的臺灣南管音樂老師、作曲家卓聖翔,一生都輾轉大陸、東南亞和臺灣等地推廣南音,單單譜寫的曲子就有1000多首。在他的眼裏,舊時的南音部分曲目相對粗糙,到了現代已無法再次去公開演奏。因而,要讓人愛上南音,南音也得跟著時代走。卓聖翔説,“我們的做法就是把唐詩宋詞加進來,目前在臺灣已經有很多人認同這種‘新南音’。” 有意思的是,卓聖翔帶來的教材裏附帶的譜子,也是簡譜、五線譜和工尺譜對照,讓大家各取所需。(記者 羅培新 朱俊輝 通訊員 鄭智敏 黃藝祥 文/圖)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