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閩東城隍:兩岸千年信俗的傳承

2012年12月06日 10:38:00來源:福建日報

  11月22日,首屆寧臺兩岸城隍文化節在寧德市舉辦。位於市區北門街的城隍廟張燈結綵鳴鐘擊鼓,笑迎來自臺灣7個城隍廟共58人的進香團。兩岸信眾並肩焚香獻祀,同祭城隍,祈福兩岸同胞吉祥安康、風調雨順、共用太平。

  城隍信仰,起源於5000年前先民對城壕、護城河等原始自然崇拜,“城”原指土築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現代考古證實,堯帝時代即新石器時代就有古城和壕溝的存在。由於古代兵器落後,護城壕溝在保護城市安全方面起到巨大作用,故此逐漸將它賦予神聖,出現了城隍神,這是萬物有靈觀念的一種反映,説明當時人們對保護其生命的城池建築物的依賴與崇敬。

  寧德市城隍廟建於宋紹興元年(西元1131年),明清重建、重修多回,至今香火不衰,每年都有數萬海內外信眾前來參拜祈福。

  閩臺一水相隔,地域相近,長期以來閩東和臺灣同胞在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宗教信仰上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據臺灣傳統文化促進協會負責人介紹,臺灣城隍信仰與福建同源同根,信仰理念與禮俗相通,但也有不少風格迥然不同之處。

  臺灣的城隍文化,最初是由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傳播過去的。康熙年間,臺灣是福建的一個府,因此都先後按照福建城隍廟的形式建造。蕉城等地的“高伯矮伯”,原型為謝必安、范無救兩位將軍,閩南、南洋則尊稱為“大二老爺”、“大二阿伯”,臺灣尊稱為“七爺八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對神祇,也是最有名的“鬼差”。此二神手執腳鐐手銬,專職緝拿鬼魂、協助賞善罰惡,也常為閻羅王、城隍、東嶽大帝等冥界神明的部將。

  在閩東流傳的神話版本中,“高伯”和“矮伯”兩人原是衙門差人,有一次因押解的要犯在途中脫逃,二人商議分頭尋找,並約定在橋下會合。不料到了約定時辰,謝必安因大雨耽擱,無法趕到橋下會合,范無救在橋下苦等,見河水暴漲,不敢離去而失信,最後溺死在橋下。後來謝趕到,見范殉難,痛不欲生,於是上吊自盡,玉皇大帝感念二人的信義,就冊封他們為冥界大神。

  與閩東地區的“高伯”和“矮伯”相應的,在臺灣城隍廟也有這二位尊神,身材高瘦、白臉者名為“謝必安”,臺灣人尊稱為“竹爺”或“七爺”;體態短胖,面黑者名為“范無救”,尊稱為“矮爺”或“八爺”,但形象卻多了一些憨態甚至滑稽,“七爺”和“八爺”胸佩彩花。城隍爺出巡的日子,在臺灣是每年中元節,是一年中的一大盛事。隨行的七爺、八爺脖子上還懸挂一串“孤餅”,婦女多會求回去給幼小的子女吃,據説吃了可使小孩平安長大。

  近年來,閩臺城隍信仰交流活動進一步擴大。城隍信仰及其衍生出的城隍文化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已成為閩臺民俗交流的重要紐帶。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