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福建南海鄉掠影:對台貿易的先行者(圖)

2012年11月14日 13:54:00來源:福建日報

福建南海鄉掠影:對台貿易的先行者(圖)

  “海壇天神”是南海鄉的一大名片。圖片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希望之光閃耀南海鄉間

  南海鄉是福建平潭縣最南端的漁業島鄉。全鄉面積13.93平方公里,由123個島礁組成,除塘嶼島、草嶼島外,全為無居民島礁。鄉址設草嶼島,距縣城19.5公里。全鄉共7個建制村,總戶數2794戶,總人口10156人,通行平潭、莆仙、閩南方言。經濟以漁業為主,內海捕撈或淺海養殖,養殖品種有海帶、紫菜、牡蠣、鮑魚等。

  20多年前,南海鄉南中港的臺輪停泊點,是對台貿易的先行者。高峰時,近百艘臺灣輪船停泊。在南中村前黨支部書記劉玉生家裏,記者翻看他家的影集,見證著當年的榮耀與繁華。可後來,南海鄉對台貿易滑落低谷。

  秋風習習的晚上,海潮拍岸。在“海壇天神”的身旁,記者與村民圍坐一起,就塘嶼的發展問題,熱烈討論。村民説,如果有政策機會,塘嶼對台貿易還能再度火熱起來。記者認為,當時塘嶼對臺小額貿易能火,是因為只此一家,少有分店。可如今,對台貿易全國大開放,塘嶼很難再掀起當初的貿易潮!

  不管記者説什麼,村民臉上的表情依然堅毅。望著他執拗的眼神,記者聯想起“海壇天神”。當天採訪日程太滿,直到夜幕降臨才收工,一行人已饑腸轆轆。沒想到,村民還要帶我們攀登上“海壇天神”。我們手腳並用,在“海壇天神”身上摸索著前進,幾度想打退堂鼓,村民都執意前行,直到看到“海壇天神”下身斜翹一柱狀風化岩體。村民介紹説:“這石柱有男性特徵,高4.15米,圍徑4.50米,相當雄壯!”記者借助手機的亮光,目睹了神奇的自然造化物!現在回味起來,揣測村民的用意,或許是要讓記者感知“塘嶼人雄風猶存”!

  但是,雄心不等於實力。記者談起渡船上的見聞。從海壇島芬尾碼頭前往塘嶼,坐的是船齡23年的木殼船。在船上,塘嶼北樓村的村民向記者訴説缺水的困擾。“這樣窘迫的交通和現狀,塘嶼怎能重振雄風?”記者質疑道。

  “我們可以向前走!” 村民堅定地説。他們掰著手指頭向記者介紹塘嶼的優勢,可能的發展選項——

  對台貿易有獨特優勢。塘嶼島有“小臺灣”之稱。南中港舊稱南寮港,古代漁民從這裡出發到臺灣新竹舊漁港做貿易(舊時稱為“放臺灣”),而新竹舊漁港也名為南寮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展臺海小額貿易以來,當地漁民與臺灣的商貿活動從未中斷。

  傳統養殖業歷史悠久。水質好,塘嶼的壇紫菜名聲在外,漁業資源豐富。島上漁民的生産活動還是海水養殖與遠洋捕撈。

  發展旅遊大有可為。“海壇天神”與“石牌洋”並稱為平潭島的“奇石雙絕”。閉塞的地理環境與特殊的風土人情,造就了別樣的漁家風情。開發旅遊的另一大陣地是東甲島,被網友稱為福建的“馬爾地夫”,東甲島入選2011中國首批開發無人島名錄。對台貿易的紅火已消散,但旅遊的星火有可能成燎原之勢。

  不僅村民求發展的熱情高漲,南海鄉政府也千方百計謀突破。南海鄉把“引鳳回巢”作為招才引智的一個抓手。鄉賢回潮,將加快南海鄉高起點開發建設。

  鄉黨委負責人認為,在平潭大開發中,南海鄉要明瞭“發展定位有差異、投資冷熱有政策、開發時間有先後”三個問題。既不能太急,也不能傻等。“我們隨時準備著!”他還拿出“南海鄉概念性總體規劃設計”來解説發展方向,南海鄉未來定位為“中高端旅遊度假海島之鄉”。

  身處“離島”的南海鄉,四面大海壯闊遼遠,出門都要上船。硬體基礎設施的確困難重重,但南海人的堅守與拼搏,又讓記者看到希望。

  希望把對台貿易做大

  海風帶著絲絲鹹味拂過臉頰,永不停歇的海濤伴在耳邊。

  “盈盈一水間,遙遙兩岸情。”坐在塘嶼島海邊,回憶往事,南中村村民黃鑾輝思緒萬千:“塘嶼島處於海壇海峽南口水道,距臺灣新竹僅68海裏,與臺灣民間貿易往來便捷。塘嶼的壇紫菜、東庠門的蝦皮、嶼頭的蘿蔔幹和平潭主島上的毛豬肉等,在臺灣很受歡迎,而臺灣的大米、白砂糖、鳳梨、日用品以及小家電等,也很受平潭人青睞。每當風平浪靜,兩岸漁船匯聚塘嶼島附近海上,以貨易貨。”

  黃鑾輝回憶説,上世紀八十年代,平潭設立“臺灣漁民接待站”、“臺灣輪船停泊點”。這給塘嶼島帶來前所未有的盛景。來此避風、補給的臺灣漁民隨船捎帶來日用品,如手錶、自動傘等,與島民交換黃花魚、梭子蟹等。後來,交易的品種越來越多樣化。

  黃鑾輝膽子大,根據臺胞需求,想方設法從廣東、浙江等地購進帶魚、黑鯛、鰻魚等冰鮮,一次十幾噸。

  當時,島上家家戶戶都與臺灣漁民做起生意。貨從廣東、海南、蘭州等地運回,在碼頭卸貨分裝,再搬上臺輪。“人人有錢賺。有的初中生利用假期打工,把瓜子搬到車上,一小時賺20元。”

  憑藉對台貿易,南中村一片繁榮景象,號稱“小臺灣”、“小香港”。

  上世紀90年代以後,南中村民大都重操舊業,或捕魚,或養殖,有的輾轉福州做生意。

  只有黃鑾輝堅持了下來,他的海鮮貿易延續至今,從廣東、海南進貨,臺輪一到南中港,就搬貨進艙,然後直達臺灣高雄港。黃鑾輝希望繼續發揮平潭的對臺交流合作優勢,把對台貿易做大。

  ( 策劃:薛東 溫端貴 撰文:黃雪梅 林智嵐 何祖謀 攝影:吳恩兒 林智嵐)

[責任編輯:段方君]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