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涉臺文物大調查 情係兩岸的州馬尾船政天后宮

2012年03月31日 08:31:00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船政天后宮(資料圖片)

  東南網-福建日報3月30日訊  全世界共有5000多座媽祖廟,在所有媽祖廟中,以“船政”冠名的唯有位於福州馬尾區脰山腰的船政天后宮。這意指船政文化以天后宮為載體,有機融入了媽祖文化,從而形成獨具鮮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個性的船政媽祖信俗。

  船政天后宮建於清同治七年,6年後,首任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增援臺灣,在此進香後出征,沈公撫臺期間,按福州的船政天后宮規制在臺灣南部建造天后宮,所有楹聯均襲用船政天后宮。目前臺灣約有媽祖宮廟3000多座。在臺灣,無論山村水郭還是鄉鎮市街,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媽祖廟。

  馬尾船政天后宮的倡建者亦是沈葆楨,它于1868年春動工,夏落成,耗銀3082兩,史料記載“該宮畫棟雕梁,巍峨壯觀”。沈葆楨又專折奏請皇帝“御書匾額,以光廟貌”,清同治帝準奏御賜“德施功溥”及“天上聖母”匾,這大大提高了神宮的規格地位。

  140多年風梳雨潤,船政天后宮幾經拆建,曆盡滄桑。抗日戰爭前後,宮中文物流失嚴重;1958年“大躍進”時,銅鐘和鐵鼎散失;1971年11月,整座天后宮被拆除,它的生機直到改革開放後才得以復蘇。隨著人們對媽祖文化和船政文化認識的不斷升化,復建船政天后宮被提上議事日程,2006年10月,復建工程在原址上動工,復建後的船政天后宮成為當今世界上唯一全木結構的天后宮,其建築總面積1500平方米,較之原建築擴大了近1/3,建築的整體佈局為一軸二進二院,一進是門樓,下中庭為戲臺,上中庭為拜閣;二進為中堂大殿,大殿金碧輝煌,供奉媽祖、陳靖姑及柳七娘三尊神像。上下中庭、大殿、魁心閣的梁、柱全部採用進口鳳梨格木,雕花部分為香樟木,媽祖神像採用福州傳統脫胎漆器工藝,以千年不褪的礦物彩進行彩繪,手工按金光澤度足可與鍍金媲美。整座建築富麗典重,佈局縱橫有序,堪稱展現媽祖文化和船政歷史文化的經典之作。

  船政天后宮復建後,與臺灣地區的媽祖宮廟開展了多次較有影響力的交流活動。2009年4月18日,船政天后宮舉行開光及祭祀大典,臺灣多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前來參加;2010年3月13日,“船政天后宮恭迎馬祖境天后宮媽祖金身鑾駕暨平安會香祈福活動”舉行,這是自2001年“兩馬協議”簽署後在民俗信仰平臺上的首次交流,馬尾、馬祖兩地的媽祖信眾1000余人參加活動;2010年10月15日,包括船政天后宮在內的來自湄洲媽祖祖廟和連江媽祖文化研究會的成員共117人,搭乘“兩馬”航線直航馬祖,參加臺灣馬祖南竿馬祖境天后宮舉辦的紀念媽祖“羽化升天”1023週年系列活動。

  隨著兩岸“三通”的實現,馬尾已成為兩岸人員交往的重要轉机地,而船政天后宮則成為船政文化旅遊的標誌性載體,已吸引越來越多的臺灣媽祖信眾、船政後裔前來探親尋根、朝聖觀光,大大增進了民族認同感。(記者 林娟 陳夢婕) 

[責任編輯:陳寧]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