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平潭發展規劃》解讀:兩岸同胞共同建設的家園

2012年02月15日 13:28:00來源:人民日報

  2月13日,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北京召開貫徹落實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座談會,與會領導和專家充分肯定了平潭開放開發對於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推動兩岸交流合作的重大戰略意義,並就如何貫徹落實《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更好地推進平潭開放開發,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向更廣、更大規模、更高層次邁進展開探討。

  福建省平潭島地處中國東南沿海,是中國第五大島,主島及附屬島嶼陸域總面積392.9平方公里,是大陸距離臺灣最近的海島縣。特殊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平潭島獨特的優勢。

  2011年11月1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同年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正式公佈《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對平潭綜合實驗區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發展佈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保障措施等均作出明確闡述。

  作為全國首個對臺綜合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有何特色?記者專訪福建省相關部門負責人和專家,對《規劃》進行了解讀。

  通關便捷高效

  《規劃》提出“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創新通關模式。即將平潭與境外口岸設為“一線”,入區進境的保稅貨物採取備案管理,關稅徵管和貿易管制措施從優放寬;平潭與內地之間設為“二線”,按照“人貨分離、分類管理”的規則,對入區出口的貨物,該享受退稅的及時辦理。

  福州海關關長李國表示,“放寬”是指優化口岸相關部門的通關監管工作、簡化手續,採取既能夠滿足管理要求,又能夠便利企業和人員進出的措施。“二線管住”的目的和實質是保證國家在島上實施的稅收等特殊政策,能夠實實在在地運用於平潭的發展上。

  臺胞“第二生活圈”

  《規劃》專門賦予了平潭“方便兩岸直接往來”和“方便臺胞就業生活”政策,分別從交通往來和生活保障兩方面,對平潭建設“兩岸共同家園”、打造臺灣同胞“第二生活圈”作了具體規範。

  福建行政學院經濟管理研究所教授羅海成認為,“第二生活圈”是針對“第一生活圈”而言。前者是在後者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生活、工作之地。平潭至臺中、基隆的客滾輪開通之後,兩岸最短的水路交通時間將縮短至3小時左右,基本可以實現“三小時生活圈”。而簡化兩岸人員出入境手續,辦理臨時牌照許可權下放等內容,則是實現交通便捷的具體配套條件。

  福建省社會科學院現代臺灣研究所原所長吳能遠表示,允許臺灣地區相關人員持證在平潭開展相應業務,允許在平潭就業、居住的臺灣同胞參加當地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險,是在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障方面為臺胞提供便利和保障,有助於促進臺胞對“第二生活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營造優越發展環境

  “平潭綜合實驗區的稅收優惠政策疊加了我國現行各類區域稅收優惠政策,實際上已突破了現行保稅港區的政策內涵,稅收政策和海關監管上屬於‘境內關外’,具備了‘自由貿易區’的某些功能和特徵,比保稅港區更有優勢。”福建省財政廳廳長陳小平表示。

  陳小平介紹,平潭實行“對設在平潭的企業生産、加工並經‘二線’銷往內地的貨物試行按其對應進口料件或按實際報驗狀態徵收關稅政策”,這是保稅港區沒有的。其次,保稅港區內不能住人,而平潭則通過設置環島巡查及監控設施,實現對貨物的監管,允許居住人員和建設商業性生活消費設施及開展商業零售等業務。

  同時,《規劃》規定,“在制定産業準入及優惠目錄的基礎上,對平潭符合條件的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這對發展電子資訊、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産業以及現代服務業、吸引臺灣企業和大型跨國企業在平潭設立營運總部,競爭優勢明顯。(記者 趙鵬 田豐)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