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兩岸合作交流鑄就“中國東南花都”

2011年11月21日 10:2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一年一度的海峽兩岸現代農業博覽會花卉博覽會,20日在福建省漳州市再次隆重開幕。往年曆時5天的這一兩岸現代農業和花卉産業盛會,今年將展期延長到3個月。主辦方稱,今後將逐步走向常態化辦展,把“海峽農博會?花博會”辦成永不落幕的展會。

  由國臺辦、國家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和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主辦的這一活動,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然成為突出對臺、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農業經貿盛會。

  海峽兩岸業界在這一盛大平臺上,展開一次次精彩的“對話”,實現一次次友好的“握手”。從本屆盛會的臺灣元素,我們再一次看到了這種合作與交流。

  臺灣元素再次凸顯

  據海峽農博會?花博會組委會副主任、漳州市副市長黃浦江介紹,為全面強化對臺特色,提升合作辦會水準,承辦方漳州市早前專門組團赴臺北花博會參觀考察,學習先進辦會經驗;邀請臺北花博會策劃團隊參與本屆博覽會整體策劃;邀請臺灣省農會、臺灣省漁會、臺灣區農業合作社聯合社、臺灣蘭花産銷發展協會等相關機構參與聯辦。

  展會期間,臺灣有22個縣市的272家企業應邀參展,臺灣各界嘉賓有800多人前來參會。他們參加展覽展銷、論壇研討、參觀考察、學術交流和宗親聯誼等活動,廣泛展開産業對接、技術對接、專題對接。

  面積3000平方米的“臺灣真品館”,不僅展銷臺灣2000多種農産品,還包涵臺灣人文、地理、觀光、文化等內容,吸引海內外的眾多客商和遊客,成為本屆盛會的一大亮點。

  海峽兩岸食品産業發展論壇、第二屆海峽兩岸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展覽會、海峽兩岸年貨展銷會等多項配套的涉臺活動,也將陸續登場。其中,第二屆海峽兩岸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展覽會,展出面積達15000平方米,全面展示海峽兩岸致力於丘陵山區農機化取得的最新成果,凸顯農機農藝融合,凸顯節能減排、資訊化技術等新技術成果。

  在這裡,兩岸互動交流水準得到提升,合作空間得到拓展。“花開兩岸,合作共贏”。歷屆“花博會”所秉承的這一鮮明主題再次凸顯。

  客商雲集促進交流

  承辦地漳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臺灣同胞的重要祖籍地。這裡與臺灣地緣相鄰、人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近、農業生態環境相似。自從1999年首屆海峽兩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覽會成功舉辦,開創海峽兩岸花卉交流和兩岸聯辦花事盛會先河以來,漳州每年吸引數十批臺灣農業團組前來投資考察、經貿洽談和學術交流,眾多外商、臺商花卉業者前來投資興業。每一屆“花博會”期間,海內外客商雲集漳州,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空前旺盛。

  通過舉辦“花博會”,漳州實現了從最初引進臺灣農業品種、技術,向資金、良種、設備、技術、市場等“所有”引進的轉變。據統計,漳州市已累計引進臺灣農業良種1700多種,其中大面積推廣的有100多種,推廣面積100多萬畝;引進臺灣各种先進農業加工設備5000多臺(套)、農業種養加工技術700多項。臺資農業成為漳州農村經濟先進生産力的輻射源,為漳州現代農業的發展起到重要的示範和推動作用。

  花香四海實至名歸

  兩岸合作交流在漳州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僅花卉産業方面,作為中國著名的花果之鄉、水仙花主産地的漳州,已突破原先水仙花一枝獨秀的傳統格局,形成“百里千家萬畝”花卉走廊,擁有2000多個花卉品種,種植面積10萬畝,建成水仙花、國蘭、榕樹盆景、仙人球、觀葉植物、棕櫚植物、洋蘭、草坪地植被等八大類花卉生産基地。所轄縣市先後被譽為“中國蘭花之鄉”、“中國水仙花之鄉”、“中國榕樹盆景之鄉”、“中國花木之鄉”;百花村花卉市場和閩南花卉批發市場分別被評定為“全國花卉定點市場”、“全國花卉重點市場”。

  隨著花卉産業的迅猛發展,漳州市也成為福建省最大花卉生産出口基地和海峽兩岸花卉集散中心。其中,佔地7780多畝的花博園,被譽為“福建花卉第一市”。漳州花卉“香飄”世界,出口逾40個國家和地區。

  漳州市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2010年漳州花卉銷售額超20億元人民幣、出口額達3623萬美元,出口額同比2009年增長46%。花卉主要出口量由原來的東南亞國家轉向歐盟國家。

  “漳州花卉産業有基礎、有潛力。”漳州市市長吳洪芹表示,受益“花博會”,漳州將加快推進花卉産業市場化行銷、企業化經營、社會化分工,加速做大做強花卉産業。

  如今,“花博會”已成為漳州一張精美的“城市名片”,成就了漳州作為“中國東南花都”的光榮夢想。 (記者 林國瑞)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