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閩官員取經:臺灣農村鄉鎮如何“再生”?

2011年11月16日 11:29:00來源:福建日報

  福建鄉鎮幹部學員在臺灣中山大學工作坊進行模擬演練。據《福建日報》 張維東/攝

  近日,我省(注:福建省)50名鄉鎮黨委書記赴臺進行城鎮規劃與建設專題學習培訓圓滿結束,加上之前赴臺的50名發展現代農業專題班學員,我省“十個一百”幹部培訓工程順利完成首個“一百”項目。在臺期間,學員們走訪台灣的城鎮和農村社區,切身感受臺灣推進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再生”所取得的成果;在臺灣中山大學聽取專題講座,加深對臺灣城鎮農村一體化的認識,也引發了對我省小城鎮改革建設的思考。

  在臺南市龍崎區龍興社區,學員們實地考察了社區營造和管理情況。當地相關人士介紹了“農村再生”和“社區營造”的做法和經驗。據介紹,該社區牛埔村地質條件惡劣,村民將廢棄輪胎固定在坡地,通過引種抓地力強的培地茅,並間植地毯草、南美蟛蜞菊等,使這塊原來寸草不生的荒原從此綠意盎然,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龍崎區本地文化展示館,社區居民利用當地豐富的竹子資源,製作的斗笠、竹篩、竹籃等竹編工藝品,既豐富了老年人晚年生活,增加經濟收入,也展示了當地特有的社區文化。

  廈門市同安區汀溪鎮黨委書記王松認為,目前我省不少鄉村旅遊園區建設有雷同的趨勢,在自然資源比較普通的地方尤為突出。因此,應當重點突出特色産業培育,根據當地自然條件和民風民俗等,引導進行個性化的規劃設計和産業發展。

  幫助臺灣“農村再生”的“培根計劃”是專題班考察學習的重點之一。具有古民居資源的邵武市和平鎮黨委書記翁慕慧表示,“培根計劃”將村民的“要我發展”轉化為“我要發展”,這種農民自覺自願的努力是臺灣“農村再生”的關鍵。翁慕慧説,在“農村再生”中善用高校的智力優勢值得學習。這種雙向互動,既讓高校的理論和規劃優勢有了用武之地,也提升了農村的科技含量。

  龍海市港尾鎮黨委書記李文興認為,臺灣強調農村永續發展的理念,在規劃上注重長期性,重視社區的和諧建設。在環境保護方面,把生態保護放在重要位置,相關經驗和做法值得借鑒。

  新竹縣新埔鎮照門休閒農業區九芎湖金谷農場,完整保留了原始生態。在此基礎上,村民們開發出高附加值的花卉展銷和生態體驗等觀光項目。其景觀保護與開發的良性迴圈給學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翁慕慧説,臺灣古跡的保護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其吸引遊客的最大亮點。漳州薌城石亭鎮黨委書記楊金輝認為,臺灣的旅遊以品質為先導,不追求超負荷的人流,不因短期的收益而忽視長期的生態平衡,值得借鑒。

  在臺灣中山大學工作坊,學員們變身為“社區居民”,分成社會福利服務、文化傳承、地方産業、環境景觀、社區組織等5個小組進行“培根計劃”模擬演練。按照要求,每個小組根據本組職能提2至3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之後各小組討論提出解決的辦法,最後由臺灣教師進行點評和可行性論證。福安市賽岐鎮黨委書記吳建助認為,通過演練,大家實實在在感受到“發掘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要什麼,為何要?不要什麼,為何不要?”等社會營造的初衷。泰寧縣朱口鎮黨委書記黎輝平説:“臺灣農村再生計劃‘由下而上,計劃導向,社區自治,軟硬兼施’的策略,使我們感受到做好農村建設,必須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培訓,學員們認為,閩臺農村鄉鎮有許多相似之處,臺灣在“農村再生”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以“為我所用”的原則,根據閩臺不同鄉鎮的特點,分門別類進行鄉鎮對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將有助於我省小城鎮的改革建設。(本報駐臺記者張維東 通訊員顏德貴)

[責任編輯:楊笑]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