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暨禪宗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在廣東南華禪寺舉行

2019年01月15日 08:59: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月15日訊 1月8日至11日,韶關南華禪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授牌儀式暨禪宗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在廣東省韶關市舉行。此次活動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韶關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以“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築牢兩岸同胞共同精神紐帶”為主題。省委常委葉貞琴,國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省政協原副主席溫蘭子,省臺辦主任黃耿城、副主任黃兆芬,韶關市委書記李紅軍、市長殷煥明、市政協主席王青西、市委常委顏珂,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張榮恭,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會長王屏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宗性大和尚,廣東省佛教協會會長明生大和尚,韶關南華禪寺方丈傳正大和尚,臺灣佛光山第九任住持、臨濟正宗第四十九代傳人心保大和尚,臺灣法鼓山原住持果東大和尚,臺灣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臺灣中臺禪寺副住持見濤法師,臺灣靈鷲山無生道場大田法師,以及來自兩岸的嘉賓、臺商代表、宗教界人士、專家學者、藝術家代表約600人出席了系列活動。

  期間,還將開展《六祖壇經》與佛教中國華講經交流會、《六祖壇經》與中華禪宗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兩岸一家親”主題祈福活動等主題活動。

國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宣讀《關於同意在韶關南華禪寺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批復》。(圖片來源:廣東臺辦)

國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向韶關市頒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牌匾。(圖片來源:廣東臺辦)

  在授牌儀式上,國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代表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宣讀了《關於同意在韶關南華禪寺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批復》並向韶關市頒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牌匾。韶關南華禪寺基地的設立,是廣東省繼梅州市、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中山翠亨新區、汕頭南澳總兵府後,第五個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廣東省委常委葉貞琴致辭。(圖片來源:廣東臺辦)

  葉貞琴常委代表廣東省委、省政府對廣大臺胞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廣東改革開放事業作出的重要貢獻和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肯定,對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長期以來對廣東工作的大力支援表示衷心的感謝!

  葉貞琴表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是兩岸同胞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依託海內外聞名的禪宗祖庭南華禪寺設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發揮韶關豐富的禪宗文化資源優勢,構建兩岸禪宗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平臺,有利於深化兩岸民間文化的交流合作,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基地授牌後的首場交流活動聚焦弘揚禪宗文化,為兩岸宗教界、書畫藝術界、學術界增進交流合作搭臺助力,對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葉貞琴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骨肉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實現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會上的重要講話,是新時代兩岸關係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我們提供了根本遵循。廣東將充分發揮與臺灣地緣相近、人員相親、文緣相通的優勢,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加強粵臺各領域交流合作,穩固推進既有成果,特別是去年7月,廣東出臺了《關於促進粵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粵臺48條),進一步推動新時代粵臺全方位、深層次、高品質的融合發展,更好地造福兩岸人民和廣大臺胞。廣東將充分發揮對臺交流資源優勢,積極推動粵臺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向縱深發展,希望廣大臺胞緊緊抓住廣東改革開放再出發,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全面推進這一歷史機遇,進一步加大交流合作力度,再續兩岸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致辭。(圖片來源:廣東臺辦)

  郁慕明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強調,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臺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臺灣同胞的福祉繫於民族復興。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國夢,共擔民族復興的責任,共亨民族復興的榮耀。在韶關南華禪寺設立兩岸交流基地意義重大,兩岸之間有基地才有來往、有來往才有了解、有了解才能發展。希望以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設立為新起點,通過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推動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參觀南華禪寺。(圖片來源:廣東臺辦)

  此前,為了推動基地建設工作,國臺辦交流局局長黃文濤、省臺辦主任黃耿城、副主任黃兆芬等多次到南華禪寺調研指導基地建設工作。韶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推進基地建設工作成效顯著。此次授牌儀式及禪宗文化交流活動,受到了與會兩岸嘉賓的廣泛好評。

  韶關南華禪寺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曹溪河畔,始建於南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西元502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是最早一批被國務院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也是禪宗六祖惠能宏揚“南宗禪法”的發源地。自唐儀鳳二年(西元677年)始,六祖慧能大師駐錫説法37載,使南宗禪法大播于天下,故南華禪寺素有南禪祖庭之稱,與河南嵩山少林寺並稱為禪宗祖庭。宋開寶元年(西元968年),太祖賜額改稱“南華禪寺”沿稱至今。隨著中國佛教禪宗在海內外的傳承與弘揚,《六祖壇經》在世界的影響日益擴大,形成了曹洞、雲門、法眼、臨濟、溈仰五大宗派,即“一花五葉”。長期以來,南華禪寺一直是信眾、宗門法嗣追溯朝瞻的禪宗祖庭,每年吸引大批海內外信徒前來朝拜。

  據統計,在臺灣各地佛教寺廟約2300多座,其宗派都是承襲自祖國大陸。韶關南華禪寺作為臺灣禪宗各派的祖庭和兩岸同胞共同景仰的佛教聖地,有著回顧歷史、增強共同文化記憶、聯繫中華兒女情感不可替代的橋梁紐帶作用。按照基地相關規劃,擬打造建設“一地一壇一院一鎮三園”項目,即一個中華禪宗文化交流基地、一個曹溪講壇、一個禪宗文化研究院、一個禪宗文化旅遊創意小鎮、三大類型産業園區。(台灣網、廣東省臺辦交流交往處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郜利敏]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