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四川廟會春節進寶島 掀最酷“四川旋風”

2018年02月22日 16:25:00來源:台灣網

廟會現場

四川廟會春節進寶島。(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2月22日訊 2月21日,“歡樂春節”熊貓故里錦繡四川——第八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在臺灣南投圓滿落幕。自正月初二起,夜幕下的臺灣南投縣會展中心燈火輝煌,人頭攢動,由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中華文化聯誼會和四川友協共同主辦的四川廟會“嘉年華”,在5天時間裏,為寶島民眾的新春佳節帶去歡樂,也為進一步了解四川打開了窗口。

  活動期間,每天都有逾萬人次臺灣民眾攜家帶口來到廟會,品川味、賞美景、看歌舞,還通過親身體驗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産,充分感受到四川人傑地靈與文化之美。“我們希望通過第八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進一步增進臺灣同胞對四川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了解和喜愛,讓四川與臺灣兩地同胞更加心心相通。”四川友協相關負責人説。

  川味最受追捧

  16種小吃近百種特産掀購買狂潮 

  民以食為天。廟會總是“吃貨”們春節“打卡”必到之處。據四川友協負責人介紹,“本次精選的16種小吃來自臺灣民眾票選出的‘最期待四川小吃名單’。為最大程度的還原小吃味道,很多調味料和食材都是從四川空運過來的,讓臺灣民眾能吃到最地道的四川美味。”

  美食品鑒區,糖油果子、酸辣粉、鐘水餃、狼牙馬鈴薯、成都擔擔面等16種精挑細選的小吃攤位前都排著長隊。大家對川味香辣的認知在一道道小吃前得到具化!肥腸粉店空運帶來的佐料,本以為5天都用不完,結果在初二試營業當晚,就被臺灣“好吃客”們消耗殆盡,不得不再次加急從成都空運佐料過來。

  “太辣了,眼淚都流出來了”“川味燒烤竟然可以這麼好吃”“狼牙馬鈴薯太香了,完全不油膩”......臺灣民眾不中斷點著讚四川美味,對四川小吃的喜愛溢於言表。“對四川美食印像是麻麻辣辣的,很期待能一攤一攤的吃過去,品嘗最地道的四川美食。”臺中市民黃國豪説。

花椒攤點

花椒攤點。(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除了能在現場吃到美食外,來逛廟會的臺灣民眾還能將四川特産帶回家。在茂縣花椒攤點,臺灣民眾簡金鈺買了兩盒花椒,她低著頭聞著火紅的花椒,回味無窮。簡金鈺去過四川,僅九寨溝就去過兩次。她説,在四川吃過一次火鍋,就愛上了花椒,喜歡那種麻麻的味道,她説第八屆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讓她找回了四川味道,她喜滋滋得揣著花椒回家準備燉肉時加上四川味道。

  13組自貢綵燈80幅風光大片

  四川美景全打包

  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剛到廟會大門,就有一股濃濃的四川味道撲面而來:一隻調皮的熊貓微笑著迎接四方來客,在熊貓身邊還有一隻蝴蝶作伴。原來臺灣是世界産蝶類最多的地區!

綵燈中的熊貓元素。(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熊貓很忙,除了在門口迎賓,在廟會現場也有很多組綵燈熊貓吐露四川味道。本次廟會上共展示了13組綵燈,均由有著“綵燈之鄉”美譽的四川自貢的師傅現場製作完成。除了綵燈中的熊貓元素,80幅展示四川的攝影作品中,打頭陣的也是熊貓。緊跟著的是九寨溝、黃龍溪、青城山、筠連梯田、貢嘎神山,眉山鄉村九大碗……一幅幅照片全景呈現四川的自然人文風光。

  圖片展區,一個爸爸牽著小女兒的手,指著九寨溝圖片説,那是一個童話世界,去年經歷了一場地震。“九寨溝現在還好嗎?”“什麼時候再開放?”……這位父親還時不時向工作人員打聽災後重建的最新消息,並與女兒相約,等重新開放後一定要去四川看看九寨溝。臺北市民邱泰陵也表示:“以前只到過成都,四川的很多風景都沒來得及看,這次能在臺灣看到照片展覽,了解到四川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其他的美景,下次去四川要實地去遊玩。”

  最炫民族風歌舞嗨翻全場

  川劇變臉呼聲最高

  在“歡樂四川民族歌舞表演”展場,來自彝族、藏族、羌族等少數民族演員輪番上陣,在每日的16:00、18:00、20:00三個時段,用鮮活且極具互動性的民族歌舞,將“歡樂四川”“搬”上舞臺。一曲《太陽出來喜洋洋》唱出四川兒女的火辣辣的熱情,一首《天籟之愛》道出四川的少數民族風情,雜技《滾燈》演員柔軟的身體讓觀眾驚嘆......

酷熱和烈日擋不住寶島民眾對四川的嚮往。

  酷熱和烈日擋不住寶島民眾對四川的嚮往。離正式錶演還有近一小時,現場就已經聚合了不少民眾看起了綵排。(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早點到,晚了怕不能近距離觀看和感受,聽説有《變臉》,太期待了!”臺灣彰化人肖女士回丈夫老家臺中市過年,她從沒去過四川,但對四川的川劇很感興趣,幻想過無數次現場觀看川劇的場景。今天,她帶上丈夫和女兒,一家三口一起近距離欣賞了一台川劇《變臉》,特別滿足,她説這個春節圓了她的四川情結和從小對川劇的夢想。

  演員帶隊老師劉璐表示,四川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此次演出充分展示了四川多民族的特色,為兩岸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進一步增強了川臺兩地少數民族文化交融和青年的情感認同。

  四川匠人再現文化四川

  臺灣民眾化身“繡娘”演繹文化傳承

  有美食為廟會錦上添花,更有非遺展現四川文化底蘊。一進廟會大門,就會發現由青神竹編、綿竹年畫、蜀繡、繩編、羌笛等組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區,這裡有來自四川的12位非遺傳承人,在現場展示四川文化,並與觀眾開展互動。

兩名臺灣學生正一針一線學繡花

兩名臺灣學生正一針一線學繡花。(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在蜀繡傳承人王啟慧指導下,兩名臺灣學生正一針一線學繡花:“好有意思!在臺灣很少看到這樣的工藝。蜀繡絕對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能親自體驗,實在是榮幸。今天除了看四川歌舞表演,我就打算專心當‘繡娘’,認認真真完成一個小作品”。

青神竹編傳承人陳雲華編織的造型各異的小魚受到民眾歡迎。

青神竹編傳承人陳雲華編織的造型各異的小魚受到民眾歡迎。(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在讓人躍躍欲試的非遺展區前,青神竹編傳承人陳雲華編織的造型各異的小魚受到民眾歡迎。現場一民眾説,“年年有餘嘛,過年給孩子買對金魚竹編,討個好彩頭!可惜的是,女兒想要的‘龍’造型竹編暫時沒有,她説‘龍’是中華民族的吉祥物,一定要買到。我已經找陳老師預定了,明日再帶女兒來取。”

  突然,一陣悠揚的羌笛響起,吸引了眾人目光。循著音樂聲望去,在羌繡展示區,只見一個身材高大、著羌族服飾的男子鼓著腮,隨著氣息的變化,口中的羌笛發出悅耳的笛聲。有臺灣民眾發問:“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羌笛是不是就是這個?”非遺羌笛傳承人陳海元驕傲得告訴他,古詩中的羌笛就是這樣的羌笛。

臺灣民眾感受羌笛演奏藝術

臺灣民眾感受羌笛演奏藝術。(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一邊是低頭羌繡的非遺傳承人李興秀,一邊是吹出曼妙悠揚笛聲的羌笛傳承人陳海元。

  一邊是低頭羌繡的非遺傳承人李興秀,一邊是吹出曼妙悠揚笛聲的羌笛傳承人陳海元。(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一邊是低頭羌繡的非遺傳承人李興秀,一邊是吹出曼妙悠揚笛聲的羌笛傳承人陳海元。兩位非遺傳承人都身著民族服飾,一“繡”一“和”,搭配展區的羌繡作品,讓人仿佛置身在災後重建的汶川地區,看到災區民眾的幸福生活。

  初一到初六的臺灣南投縣綵燈會,因四川廟會的舉辦而增彩不少。16種道地四川小吃,12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展示互動,80多幅四川自然人文風光攝影展,百餘種四川名優特産,以及歡樂的四川民族歌舞秀,給臺灣民眾送上一個熱熱鬧鬧的“四川味”新春的同時,也讓臺灣民眾在品味四川中進一步增進了對四川的了解。(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