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地方快訊

兩岸青年學蠟染訪古鎮 品味民俗文化

2016年09月30日 22:4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30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舉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青年走進貴州”活動迎來了第二天的行程。

  30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舉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青年走進貴州”活動迎來了第二天的行程。兩岸青年學生團學習蠟染技藝、走訪青岩古鎮,繼續品味民俗文化。(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台灣網9月30日貴陽訊 (記者 王亞靜)“在交流中加強了解,在了解中深化交流”,30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舉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青年走進貴州”活動迎來了第二天的行程。兩岸青年學生團學習丹寨蠟染技藝、走訪青岩古鎮,繼續品味民俗文化。

  “原來從來沒有接觸過蠟染技藝,聽到今天要來丹寨學習蠟染技藝,我就特別期待,如今親眼看到,覺得比我想像中更好,非常有當地苗族文化的特色。”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的臺生簡伯瑜激動地説到。苗族蠟染早在秦漢時代就已出現,歷史悠久,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和鄉土氣息,是我國獨具一格的民族藝術之花。丹寨蠟染鍾愛自然紋為主的大花,造型生動、簡練傳神、活潑流暢、惟妙惟肖。

  當學生團一行踏入丹寨的蠟染坊,看到老手藝人在土布上用蠟作畫時,躍躍欲試,“可以體驗嗎,我也想親手試試”。就讀于清華大學的江西大男孩兒張文豪興奮的不得了,“第一次接觸蠟染技藝,覺得特別新奇,看著很簡單,其實很難。回去後,我會蒐集一些相關的資料,更深入的了解一下蠟染技藝,這麼好的東西,應該讓更多人知道啊,做一個傳播人。”

  苗族蠟染技藝的老手藝人楊而朗表示,“我從8歲開始學習蠟染,如今做了40多年了。現在年輕人很少關注了,如果有喜歡蠟染的年輕人願意學,我非常願意教他們。這項苗族的技藝流傳了很多年,有我們苗族的文化在裏面,我希望更多的年輕人來關注蠟染技藝,傳承下去還是需要年輕人的努力”。

  下午,建於600多年前的青岩古鎮迎來了兩岸青年學生團。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雕梁畫棟,飛角重檐相間;青岩教案遺址、狀元府第、名人故居、紅軍長征作戰指揮部等充滿文化氣息的悠悠古鎮,無愧於“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 的讚譽。

  “我原來以為少數民族的工藝會比較粗糙,當我看到蠟染的時候,就被驚嚇住,才明白他們的文化可以這麼細緻,非常驚艷”,就讀于清華大學的臺生楊海玲説到,“在青岩古鎮看到了周恩來父親的故居,覺得他們很簡樸,在臺灣,周恩來先生也是受到很多讚揚的,親眼看到這個故居,覺得更加真實。來到這樣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鎮,才更加明白民俗文化的魅力”。

  據悉,兩岸青年接下來還會繼續走進天龍屯堡古城、宣慰府、奢香夫人紀念館、慕俄格古城、織金縣穿青人文化博物館、織金大峽谷、織金古城等地,深入了解民俗文化。(完)

兩岸青年學生團體驗蠟染技藝

兩岸青年學生團體驗蠟染技藝。(台灣網 王亞靜 攝)

運用蠟染技藝,製作出來的成品

運用蠟染技藝,製作出來的成品。(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學生正在認真用蠟描圖

學生正在認真用蠟描圖。(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學生請教蠟染問題

學生請教蠟染問題。(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兩岸青年學生團在青岩古鎮中的定廣門前開心的自拍

兩岸青年學生團在青岩古鎮中的定廣門前開心的自拍。(台灣網 王亞靜 攝)

鄧穎超父親的故居

鄧穎超父親的故居(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就讀于北京師範大學的香港學生燈煜傑在拍攝青岩古鎮中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築

  就讀于北京師範大學的香港學生鄧煜傑在拍攝青岩古鎮中具有文化特色的建築。(台灣網 王亞靜 攝)

青岩古鎮中刻有“臺灣同胞吳開祥先生捐贈”字樣的城墻

青岩古鎮中刻有“臺灣同胞吳開祥先生捐贈”字樣的城墻。(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學生參觀周恩來父親故居

兩岸青年參觀周恩來父親故居。(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學生參觀周恩來父親故居

學生參觀周恩來父親故居。(台灣網 王亞靜 攝)

青岩古鎮最具特色的,具有620年曆史的背街,是由糯米漿、深石灰、黃沙砌就

  青岩古鎮最具特色的,具有620年曆史的背街,是由糯米漿、深石灰、黃沙砌就。(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兩岸青年參觀道教的萬壽宮

兩岸青年參觀道教的萬壽宮。(台灣網 王亞靜 攝)

萬壽宮中悟道樓閣樓橫樑上雕刻的形態各異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萬壽宮中悟道樓閣樓橫樑上雕刻的形態各異的人物,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