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臺青年攜手“文創” 體驗研習收獲頗豐

全體營員在都江堰合影
中國臺灣網8月3日四川訊 7月24日至8月2日,來自臺灣15所高校的26名大學生及四川3所大學的16位大學生,在四川開展了為期10天的川臺青年文化創意研習營活動。營員們走訪文化名勝,體驗巴蜀文化;深入文創基地,探尋文創密碼;對話四川創客,體驗創意與生活的完美融合。10天的朝夕相伴,勤學苦練,相互協助,共享體驗成果,結下了深厚友誼。
川臺青年心聲:體驗式交流 讓文化更“走心”
在國家4A景區——成都濃園藝術村,他們對話園區運營負責人,了解藝術家在川的藝術創作以及發展藝術產業的優渥條件和堅實基礎,並在老師指導下,親自體驗有“國禮”之稱的“海瓷”(即海洋貝瓷)創作藝術;在蜀江錦院,他們深入了解蜀錦蜀繡歷史,親手繡制“熊貓”主題蜀繡作品;在金沙遺址博物館,他們飽覽了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古蜀文明,驚嘆5000年前古蜀人精湛的青銅冶煉技藝,被中華民族的超群智慧和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而不斷絕深深折服。來自巴蜀書社的袁庭棟教授在“金沙講堂”為營員們帶來了一場繪聲繪色的蜀文化專題講座,從地域、人口遷移、川茶、川酒、川戲等方面詳細介紹了蜀文化兼收並蓄的獨特魅力,加深了對神秘蜀文化的感悟。
作為成都文創孵化園區的代表,436文化創意空間、郫縣“菁蓉鎮”和中國藝庫在實現創意、設計、藝術、生活相融合、服務創客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和示范效應。營員們通過參訪、交流座談等形式詳細了解了創意基地的政策扶持和載體建設情況。當得知每個創意基地都為創業團隊配備了極具針對性的創業導師,幫助創業團隊進行項目市場化精準評估、攻克技術性難題等,營員們大加讚賞。不僅如此,營員們還詳細走訪了基地創業實體,了解各基地優勢和特色,並結合自己文創偏好與青年創客進行了座談,對創意基地為創客在房租、物管、配套設施等方面提供的諸多便利,降低創業成本和減少後顧之憂的作法十分感興趣。
德陽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園作為凝聚四川、臺灣兩地青年“雙創”共識的合作載體,尤其是“臺灣元素”的現代設計感,在營員們一進入辦公樓就引來陣陣熱議,大家在這里都能從這些設計的“小心思”里找到兩岸的“同”與“異”,嘖嘖稱奇設計師們精心打造的融入了兩岸思維碰撞的“雙創”環境。當得知青創園無名額、無行業限制,對四川和臺灣的青年都一視同仁,四川的小夥伴兒們也都個個躍躍欲試,想要搭上跟隨青創園和德陽市飛速發展的快車,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更有臺灣營員指出,四川如此優渥的創業環境,在臺灣是很難想象的,希望有機會再到四川進行項目洽談,也希望更多的臺灣青年到德陽創業。
四川飲食文化上的創意也給營員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在川菜文化體驗館,在講解員帶領下,了解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文化和川菜成功走出國門做成千億產業的“美食王國”的奧秘。參觀了擁有三百余年歷史的素有“川菜之魂”美譽的郫縣豆瓣傳統制作工藝,其“醬酯辣香,味鮮醇厚”的口感完美詮釋了川菜“麻、辣、鮮、香”的精髓。營員們紛紛點讚,認為川菜不僅承載著穿越幾百年滄桑的味覺盛宴,更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的文化盛宴。在“川菜達人”互動環節,營員們在名廚師指點下,深入體驗了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和“熊貓”糯米團的制作工藝,既學習到了川菜的烹飪技巧和知識,又體驗到了烹飪川菜的樂趣。
在眉山的“中國泡菜城”,剛進展廳,營員們就被空氣中彌漫的泡菜味道給吸引,酸酸的微甜微辣,還有一股淡淡的酒曲香味。營員們駐足生產基地和科普長廊,聽老師講解四川泡菜的起源、種類、用料和生產工藝。在奇妙且令人期待的制作泡菜環節,在老師指點下,有板有眼地切菜、加料、加水、密封......當雙手漸漸浸染上泡菜的辛辣鮮香,用鮮紅泡菜壇的蓋子為泡菜壇“封印”,小夥伴兒們笑言看似簡單的泡菜制作,實則不易,自己都快腌制成泡菜味兒啦!
在青神縣的中國竹編博物館,營員們有幸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神竹藝傳承人陳雲華先生和其團隊精品之作《清明上河圖》。看著長5米,僅15克之重的《清明上河圖》中如黃豆般大小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市井繁榮之風景,大家無不歡欣雀躍、嘖嘖稱奇,很難想象出這薄如蟬翼、滑如緞綢的絕畫竟是青竹抽絲之作!陳雲華先生巧奪天工的竹編技藝和其將竹編與中國傳統文化完美結合而產生出的巨大價值,更是讓營員們感到了“文創”對文化的傳承和高價值!營員們還跟隨陳雲華老師現場學習了竹編小金魚,個個樂在其中。
此行,營員們還將目光聚焦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羌民族命運和羌文明延續。在位于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鳳儀鎮的羌文化展示區——中國古羌城,營員們被獨具民族特色的建築風格和濃鬱的文化氣息所吸引,莊嚴肅穆、氣勢恢宏的中國古羌城開城儀式,更是讓大家親臨其間感受到羌文明的魅力。隨後,營員們參觀了羌王官寨、羌王府邸,切身感受了羌族的建築風貌、羌族風俗和祭祀禮儀,並了解了羌族人生活起居等情況。大家紛紛感慨,如今眼見為實的災後重建成就展示了祖國的強大,羌族文化得以如此完整保留,也是祖國民族大團結的一個真實縮影。
此外,營員們還飽覽了三星堆古蜀文明、三蘇祠東坡文化、樂山佛教文化、都江堰水利工程、武侯祠三國文化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
川臺青年共識:攜手“文創”賺世界的錢
為期10天的體驗式交流,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蘊,創意天府的獨具匠心打動了每一位營員。讓更多臺灣青年來川創業,兩地青年攜手“文創”,讓巴蜀文明走出四川,讓華夏文明賺世界的錢成為大家的共識。
營員們圍繞文創基地、古蜀文明、羌民族文化和川茶等展開“頭腦風暴”。
臺灣文化創意推廣協會理事長 唐國泰:
十分欣賞成都市委市政府助力青年“雙創”的做法。同時提出創意基地除多面向青年外,還應把服務群體擴大到中老年,充分發揮他們具有豐富閱歷的優勢,制作出除觀賞性外更具實用性的文創產品。他指出,應借助成都作為國家大數據處理中心的優勢,為創意項目提供其項目消費偏好大數據,以消費導向來指導創意項目的設計、研發、量產和銷售,增強項目導向性,提高項目進入市場的成功率。
四川美術學院 梁璐璐:
四川是一個很有文化底蘊和人才基礎的地方,但我感覺,在文化推廣這一領域還需要做出更多富有特色的文創產品出來。這需要我們思考如何將文化創意完美融入傳統文化中,用我們青年人的創意來助力四川文化的推廣。
我們可以把淺刻在權杖上生動的魚紋,或者搖錢樹上鑄刻的紋飾,進行有新意的打散重組,得到符合現代審美的符號語言,再結合三星堆的特色,做出與眾不同的文創產品,借此進一步推廣三星堆,擴大三星堆的影響力。
臺灣普林頓大學 施明和:
三星堆的文化資產可以運用到電影、動畫及商品上,希望四川與臺灣兩地的文創人能夠好好開發三星堆的文化資源,把三星堆文明進一步弘揚和發展。
四川美術學院 張茜:
搖錢樹、青銅面具和玉璋都是很好的文創產品素材。豐富和充實文創產品將有利于地方文化的推廣。
四川美術學院 歐詩璐:
古羌族文化與漢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如今的羌族文化。羌族是一個沒有文字,只有語言的民族,如今的羌族文字是借鑒西夏文字和象形文字。羌族的故事是口口相傳,我不禁有點擔心,在城市化進程如此快速的今天,這些故事很有可能會失傳,需要通過文字記載來保留羌民族完整的民族文化,在注重繼承傳統文化基礎上,對文化進行再造更新。
臺灣交通大學 邱婉瑜:
竹葉青的產品設計還可以更為豐富,建議把茶運用到茶餅幹、茶梅、綠茶土豆或者綠茶綠豆餅等上,開發多種產品,發展綠茶潛在消費者。
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 張雪桐:
可以讓青神竹藝與竹葉青完美結合,用一套具有自然氣息和古樸韻味的茶具,泡制出沁人心脾的幽幽綠茶。 (中國臺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與菁蓉小鎮創夢空間科技公司負責人座談
在436創意空間與四川青年創客交流
體驗海瓷作畫
展示蜀繡作品
[責任編輯:川臺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