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台灣網  >   地方  >   地方快訊

臺灣記者眼中的攀枝花:“康養聖地”四季都美好

2016年07月05日 15:0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攀鋼軌梁廠中,攝製組拍攝了貫穿大江南北、運送無數人的鐵道鋼軌

  在攀鋼軌梁廠中,攝製組拍攝了貫穿大江南北、運送無數人的鐵道鋼軌。(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7月5日攀枝花訊 攀枝花市,這座全國唯一以花名命名的地級市,也被叫做“中國陽光城”。攀枝花是四川一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寶庫,是四川省省轄市,但複雜的地貌和獨特的南亞熱帶亞濕潤氣候,又讓它獨釀成一抹韻味。正值四月山花爛漫時,臺灣中視“大陸尋奇”欄目記者楊淇勝隨欄目組走進攀枝花,記錄下尋找那一味別樣風情的點點滴滴。文章全文如下:

  初春中的你 撩動我幻想

  2016年4月,正值臺灣的春天,細雨迷蒙,火紅的“攀枝花”(臺灣的一種常見樹種,當地人習慣用閩南語“班芝花”來稱呼它)正漸漸盛開。

  海峽另一頭,緯度與臺北相當的另一個秘境——大陸西南川滇交界處,唯一以花命名的地級市“攀枝花”吸引了臺灣中視電視欄目“大陸尋奇”攝製組的目光,幾番探討,攝製組決定造訪大陸攀枝花,給熟悉“攀枝花”樹種的臺灣民眾,帶來大陸“攀枝花”的別種人文風情。

  作為隨行記者,出發前,對攀枝花的了解不多,只知道它有多張著名的城市名片,諸如“中國釩鈦之都”“中國塊菌之鄉”“中國苴卻硯之鄉”“中國康養聖地”等等,而攀枝花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城市呢?隨著採訪的深入,感受也在慢慢豐富。

  七戶人家小村走出的現代之城 “釩鈦之都”實至名歸

  攝製組一行抵達攀枝花,本以為能滿目盡收“攀枝花”,但當地氣溫已然入夏,遺憾錯失了火紅美景。

  一座城市正確的打開方式,必然從名字緣由談起。1965年3月4日,當時負責考察川滇交界地區鋼鐵基地建設的人回到了中央,毛澤東問考察隊的人:“那地方叫什麼名字?”回答是:“這地方沒名字,只有一個7戶人家的小村莊,村子裏有一棵樹,叫攀枝花。”毛澤東笑道:“那就叫它攀枝花吧!”由此,拉開了攀枝花的建設大幕。

  沒有“三線建設”,就沒有攀枝花這座城市。此行,我們也將“三線建設博物館”作為了拍攝首站。三線建設,指的是自1964年起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攀枝花因含有豐富的釩鈦磁鐵礦,被列為重點開發項目。

  在三線建設博物館,我們用錄影機完整記錄了這段城市“拓荒”的開發歷史。作為“三線建設”的歷史縮影、成功典範,如今的攀枝花,早已告別荒山亂石,成為一座現代之城!

  在了解了歷史背景後,我們前往攀鋼集團,在軌梁廠、海綿鈦廠記錄了生産狀況,當地所産的釩鈦磁鐵礦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鈦白粉應用層面更廣,我們使用的人民幣幣紙中就含鈦白粉,鋼軌串聯起各城市間民眾的生活……攀枝花是“釩鈦之都”,可謂實至名歸。

  邂逅“松露之鄉” 此味可待成追憶

  每到一個城市不能錯過的就是當地美食,由於地域、種族、生活習慣等不同,造就了中華民族多元的飲食習慣。作為“中國塊菌之鄉”,攀枝花百姓桌上的佳肴當然少不了以塊菌為題材的美食。

  塊菌,也稱松露,是野生菌中的極品,與魚子醬、鵝肝醬被視為三大珍品。含17種氨基酸、8種維生素,還有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增強免疫力、抗衰老、益胃、清神、止血、療痔等藥用價值。

  在大廚親自示範下,我們詳細拍攝了塊菌燉雞、松露魚面、松露酒的製作方法,其成品因塊菌佐料的特殊香味,美味無敵,拍攝完畢我們就著松露酒,大快朵頤分食盤中美味。

  除塊菌料理外,攀枝花還有不少充滿地方味的料理,如:銅火鍋、油底肉、爬沙蟲、炸鋼鰍……最讓人難以忘懷的莫過於爬沙蟲。它的營養成分極高,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腎、抑虛固本、滋補強壯之功效,學名為“中華大蛉蛾”,因産于雅礱江支流安寧河的河谷,又俗稱“安寧土人參”。爬沙蟲因酷似蜈蚣的長相讓我至今難忘,食用之初的確讓人難以入口,但其酥脆賣相又讓人難以抗拒。大廚解釋説爬沙蟲只在乾淨河灘生存,大家才放下顧慮,好好品嘗了這得來不易的美味料理。

  從松露到爬沙蟲,足見攀枝花的美食富有多元營養性,其“康養聖地”的由來多少也與美食相關,但若細細追尋原因,當地氣候因素才是成就“康養聖地”關鍵。充沛的陽光、冬暖夏涼的氣候,搭配上豐富物産和獨特生態資源,讓不少人選擇到攀枝花養生養老,甚至還吸引了臺灣敏盛醫院到攀枝花來設立長輩照護中心,這讓我們的採訪拍攝感覺格外親切,對“大陸尋奇”欄目組的探訪,臺灣敏盛也受寵若驚。

  城市與文化 一個“苴卻硯”的距離

  硯石文化是中華文化中的璀璨之星,攀枝花是中國名硯“苴卻硯”的産地,其石材産于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的懸崖峭壁之中,此地古稱“苴卻”,故謂之苴卻硯,其集中國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澄泥硯、洮硯”的特點于一身,以其豐富的膘、眼、線、紋等眾多石色稱雄于硯界,被譽為“中國彩硯”。

  攀枝花更為此興建了中國第一個以硯石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讓更多人認識苴卻硯以及硯石文化。除了欣賞展品完成拍攝任務外,我們還實地探訪了苴卻硯的傳承人任述斌老師,從老師一刀一刀令人嘆為觀止的技巧中,更深刻體會到原石經技藝雕琢的巧奪天工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迤沙拉,一座被金沙江環繞的山寨,素有“天下彝家第一村”之稱,早在2005年就被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今年2月,“2015尋找四川幸福美麗新村”評選結果出爐,迤沙拉村榮獲“四川美麗古村”稱號。為拾得更多民族記憶,我們走進迤沙拉,拍攝著名的談經鼓樂和羊皮鼓舞,感受它的無窮魅力與神秘。

  談經鼓樂與麗江納西古樂、大理洞經音樂同屬一脈,均由古時的宮廷音樂演變而來,悠悠的音樂聲讓人印象深刻,而熱情奔放的羊皮鼓舞讓人見到了,迤色拉的裏潑彝人(裏潑彝人是個奇特的民族群落,裏潑的的“裏”是指女人,“潑”指男性,裏潑就是女人勤勞智慧,男人健壯勇敢)田野勞作時應歌而起的熱情奔放。

  迤沙拉的木瓦房錯落有致,盡顯江南水鄉特色。面對如此有特色的村莊,我們還在村長的帶領下深入民家,在巷弄中走街串巷......遊走其間,家釀的苞谷酒總是酒香比巷深,一磚一瓦見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民族大融合。走進它,如同走進一個連通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曆史的時空隧道,透過這扇小小的窗口,探詢彝漢文化水乳交融的源流變遷,或者揭開那些早已湮沒塵封的歷史文化之秘,我們總有或多或少的驚奇和喜悅。迤沙拉就是鑲嵌在攀枝花這塊寶地上的一顆璀璨的歷史文化明珠。

  宜人氣候 體驗果農生活

  陽光花城攀枝花,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溫20度,無霜期達300天以上,這樣的氣候條件也孕育出攀枝花豐富的農業産業,其熱帶水果之王——芒果,更是攀枝花著名的特産,這趟行程適逢芒果開花,只見滿山滿谷的芒果花盛開,相信今年又是豐收的一年!除芒果外,攀枝花的枇杷、櫻桃、桑葚也十分出名,我們深入果園,切實體驗上了果農的生活,記錄下從種植、採摘到最後的銷售的全過程。當我們正為不能將這些美味水果帶回臺灣而抱憾時,果農們十分熱情地打包了不少水果讓我們帶在路上解饞。

  除水果外,攀枝花的蔬菜,也供應了不少地區,米易的蔬菜大棚種植了青椒、茄子、豇豆、蕃茄等果菜,這些果菜各個都飽滿鮮脆,一大早交易市場內的叫賣聲就絡繹不絕,讓人充分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滿滿活力,這股活力也滋養了大半個四川。

  我與攀枝花,邂逅在飽滿陽光的春天,在説長不長,説短不短的10天中相遇相識相知,于我,多了對大陸的了解,多了對這座城市人文歷史和百姓生活的體悟和嚮往。雖説春季相逢,我卻相信,作為“康養聖地”的攀枝花定是“四季都美好”的!等有機會,我會放下工作,換個季節,再次規劃我的攀枝花之行,好好享受這裡的陽光、美食和人文。(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

   相關資料

  《大陸尋奇》是臺灣中視一檔以大陸各地有特色的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和民俗風情為主要內容的電視專題節目。該節目于1990年8月11日開播,迄今曆經26年時光,足跡遍及大陸各地區。2016年4月5日至14日,《大陸尋奇》欄目組走進攀枝花採訪拍攝,製作的專題節目于7月播出。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