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台灣網  >   各地與臺灣  >   地方快訊

跨越海峽 希望奔涌——寫在川臺農業合作論壇開幕之際

2016年04月25日 12:3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4月25日四川訊  穀雨淅瀝,季節往深處走,合作亦然。4月25日至27日,第三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將在成都召開,兩岸農人、相關機構、企業與專家學者200余人將把兩地農業合作推向新的未來。“峨眉山牽手阿里山,都江堰思戀日月潭。川臺合作,精耕農田,當好示範。”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在2014年首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上的憧憬,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築牢一個平臺:年度農業合作論壇在川臺兩地交替舉辦,構建起兩岸間交流合作的長效機制

  川臺農業“緣”來已久。

  曾參加過兩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的李后強,3個月前在《四川人在臺灣》一書中探源——早在明清,粵贛閩的客家人便一支入川,一支渡臺。

  共同牽手,源於身體裏沸騰著共同的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旺旺為代表的臺企作為“先遣隊”,推開新時期川臺農業合作之窗。之後,經農業部、國臺辦批准設立的兩個“臺灣農民創業園”成為臺灣農人入川基地;2011年起兩地先後簽署農業合作框架協議、結對交流協定等;川企還兩次赴臺採購4000多萬元農産品……

  天府寶島交流合作漸入佳境。

  時代飛奔前行。一邊是以精緻農業享譽世界的領先地區,一邊是資源豐富、市場廣闊又籌謀轉型的農業大省,兩地不斷深化的農業合作亟待用共同的平臺“固化”鉚定。

  水到而渠成。2014年4月26日,首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在成都啟幕,率隊前來的海基會原董事長、中國國民黨原副主席、臺灣“三三會”會長江丙坤開門見山指出,四川已是臺商産業轉型的首選之地。

  首屆論壇聚焦茶葉、水産等,簽署7項合作協議,總金額2.5億元。論壇上,兩地達成《深化川臺農業合作的共同願景》,明確推進論壇制度化,構建合作長效機制,引領和支撐川臺農業進一步全面深入合作。

  如果説合作論壇召開前兩地之間的農業合作屬於自由航行,那麼論壇的出現就為兩地之間增添了一個“鉚釘”,讓兩地聯繫更緊密,也增加了一個固定的舞臺。

  有了舞臺,舞步驟然加快。2015年5月,原定兩年舉辦一次的論壇便“迫不及待”首次移師臺灣苗栗。這次,川臺農業合作交流取得新突破:團隊更龐大——成都、攀枝花、雅安、眉山、西充派出5個專項團,加上茶業、水産業、鄉村旅遊業3個行業團,130余人的農業“川軍”尋求機遇。

  交流更廣泛——臺灣彰化、雲林等6縣農會承辦論壇,130余位島內農人謀求共贏。

  合作項目更多——形成30個項目協議,13個招商項目簽約17.603億元,簽約數為首屆論壇的4倍,金額近7倍。

  刷新的是理念。來自大陸農家樂發源地的46名鄉村旅遊帶頭人論壇期間首次組團“取經”。“我們要再自然些,再走心些,再會包裝行銷些!”在臺灣飛牛牧場轉一圈,成都大梁文化旅遊公司鄒凱找到差距。

  不僅如此,苗栗縣公館鄉農會的小而精、富而強,寬集團的蓮花種植及産業鏈延伸,桃園龜山欣鮮圃植物工廠的現代科技,讓四川農人深為觸動,紛紛變為農田裏的實踐。

  激蕩一種力量:從虛到實,200多個農業合作項目,成為推動四川農業轉型升級的澎湃動力

  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在兩岸颳起“天府風”“寶島風”,隨著系列考察交流活動頻繁往來,論壇上的“精神食糧”正變為推動四川農業的“物質力量”。

  數據給出力證。僅2015年,全省新增臺資農業企業7家,新增投資總額2.5億美元,兩項指標均佔我省去年新增臺資企業行業分佈和增資額第二位。四川正成為臺灣在西部最重要的農業投資基地和農産品貿易市場。

  川臺兩地農企正紮根田野,攜手深耕出一片現代農業“藍海”——

  近3年來,我省依託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平臺,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不斷提速。目前,川臺農業合作項目200多個,項目投資超過20億美元,涉及農産品加工、種植養殖、有機及生態觀光農業、生物科技等諸多領域。旺旺、統一、頂新、佳美等臺灣知名農産品加工企業獲得廣泛市場認同,帶動資陽、瀘州等一批中小臺資企業在川聚集發展,形成食品飲料産業集群,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

  臺灣農民創業園也因此煥發生機。在新津,翔生大地農業公司董事長詹鴻維不僅成功讓自己的標準體系成為世界上首個被國際認可的企業有機標準,還努力將所在地打造成中國第一生態小鎮,又將開啟新模式,建立有機創客孵化中心,構建成都西南片區農業知識創新産業集聚區;在鹽邊,已吸引逸品敲冰巧克力莊園、百津園農業科技公司、攀枝花幹熱河谷生物工程等9家臺資企業入駐,引進臺灣優良水果品種及先進技術,現已種植臺灣愛文、金煌等品種的芒果2000余公頃、蓮霧33公頃、咖啡80公頃以及楊桃、釋迦、芭樂、木瓜等47公頃。“這裡的芒果比臺灣的好吃。”連試吃過的臺灣客商也紛紛點讚。

  如今,作為西部首個臺灣農民創業園,新津臺灣農民創業園已成功引進臺灣翔生大地、番薯藤、呈祥油脂等臺資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鹽邊臺灣農民創業園則開啟臺灣特色精品水果在四川産業化種植之路,蓮霧、咖啡、釋迦、芭樂、木瓜等在攀西高原大放異彩。

  不僅是“國字號”的創業園,西充有機農業園等也不斷崛起,雙龍農牧公司正致力於建設中國有機生態第一村。2015年12月25日,廣安鄰水縣兩岸農業合作創業園開園,臺灣牛奶草莓和臺灣花卉觀光正成為當地一道風景。樂山夾江天福觀光茶園躋身國家4A級景區,宜賓川茶集團攜手臺灣共建“茶業博覽城”,眉山川寶農業、資陽綠能農業等現代生態農業觀光産業園也在積極推進……臺灣的資金、品種、技術、管理和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精緻農業的先進理念,正不斷推動四川現代農業轉型發展。

  合作的領域和方式不斷深化創新。2015年10月29日,攀臺現代特色農業和康養産業合作交流會召開,康養成為種田之外的新方向。臺灣休閒産業規劃設計博士鄭走生按捺不住:“我想在攀枝花做點事!”而半個月後的第三屆四川農博會,首設川臺農業合作展區,旺旺、頂新、成都翔生等28家臺資農企精彩亮相,眉山洪雅聖地農業推出的創意蓮花産品更是賺足觀眾眼球。

  省委農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川臺農業合作已逐步形成多層次、大規模、全方位合作的良好態勢,正在成為促進四川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鑄就一種態勢:以落實省級層面首個支援臺企發展現代農業的專門文件為抓手,川臺農業合作將在更多平臺和地區、更寬領域、更廣闊市場拓展

  從2002年起,成都鈞喬農業科技開發公司在崇州已發展生態迴圈農業13年。這一路,走得並非一馬平川。“因被視為外資,僅一個土地經營權證就跑了幾個月,貸款也難。”2015年在川臺資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上,胡淑美大膽吐露心聲。她和與會的10多位老鄉都沒想到,自己的“抱怨”和期待在會上便當即得到回應——制定“支援臺資企業在川發展的意見”。

  目前,由省委農工委、省委臺辦等8部門聯合製定的《關於支援臺資企業和臺胞發展現代農業的意見》已印發全省。在“同等待遇”的前提下,更加明確了“同等優先,適當放寬”原則,包括15條涉及農業補貼、農産品加工、用地用電、金融稅收保險等方面的硬舉措,甚至是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後的信貸擔保體系,在川臺資臺胞也可享受與本省企業和居民同等待遇。

  川臺合作深化的未來,從政策層面深度突破。這份《意見》是全國省級層面第一個出臺的支援臺資企業和臺胞發展現代農業的專門文件。

  川臺合作深化的未來,將有更多平臺。籌建中的成都天府新區川臺農業合作示範區,將為臺灣農業企業來川打造都市現代農業提供新機遇。雅安、眉山也將為臺灣農民、農業企業在川興業開闢新天地。

  川臺合作深化的未來,將在更寬的領域牽手。第三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將以“農業一二三産業融合與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為主題,更著眼于農業全産業鏈的延伸互動,並跨出産業,聚焦眼下正如火如荼的新村建設,川臺將有更多共鳴。

  川臺合作深化的未來,將在更廣闊的市場實現共用。川臺茶葉都沒有大集團、大品牌。首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上,臺灣茶協顧問徐榮波認為,四川有資源成本優勢,臺灣則長于研發、品牌和國際化行銷,完全可以抱團合作。小小一片茶葉,將擔當川臺聯手闖世界的重任。

  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川臺農業合作日趨頻繁,極大提升了兩岸農業競爭力。

  深耕,攜手邁入新未來。(台灣網四川省臺辦通訊員 李淼 梁現瑞)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