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尋根河南 豫見歷史”兩岸網路達人及媒體採訪活動綜述

2016年04月15日 14:57: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4月15日鄭州訊 4月8日至13日,由河南省臺辦主辦的“尋根河南,豫見歷史”兩岸網路達人及媒體採訪活動成功舉行。在為期6天的採訪活動中,來自臺灣聯合報、臺灣“中華自媒體暨部落客協會”(簡稱“自媒會”)達人以及大河網、映象網等網路達人及媒體記者等11人組成的採訪團,先後到鄭州、洛陽、焦作、安陽和開封採訪報道,開啟河南歷史文化尋根之旅,見證千年中原歷史文化,讓兩岸媒體與古文明相遇激蕩,加深了對中原歷史文化的理解和兩岸媒體間的情誼交流。

  河南尋根,真正地回到了老家

  4月9日,丙申年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鄭隆重舉行,莊嚴隆重肅穆宏大的拜祖現場,面對巍峨的黃帝塑像,採訪團每一個人都無比振奮,滿懷敬仰之情,向黃帝三鞠躬。臺灣網路達人輕醒(陳春有)激動地説:“參加拜祖大典,深深感受到全球中國人身為‘龍的傳人’的驕傲,作為炎黃子孫,那種血濃于水的情感是絕對無法分割的。”

  當天下午,海峽兩岸民意交流基金會董事長饒穎奇在豫臺經貿洽談會中説:“我是臺灣人、客家人,我的祖根在河南,我是中國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甚麼都能選擇及改變,唯獨祖先不能。”“饒董事長講的太精彩了,他説的是事實。我贊同!”達人陳春有自豪地説。

  13日下午, 邀請信陽師範學院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尹全海給採訪團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根親文化講座,尹院長從中原姓氏入閩遷臺移民史講起,講到了臺灣“河洛郎”來自於河南,串起從中原到福建再到臺灣的歷史淵源,點燃起大家尋根問祖的熱情,互動熱烈,將講座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河南在地理上距離臺灣很遠,但此次河南之行,找到了祖根,回到了老家,真的感覺大家如家人一般親。”達人輕醒激動地説。達人陳春有説,“我代表很多臺灣人,説出內心的困惑,雖然從文化歷史上,我們同根同祖,可是自己仍舊無法擺脫尷尬的處境。這次來到河南,無論從飲食習慣還是口音鄉情,憑心而論,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差異化,我們這一代還好,下一代的問題會更加突出。我從哪來?我們該如何做到文化認同?與中原的情感聯繫如何串聯?仍然是有待解決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尹全海院長回復:“應該從動態發展的角度看,現在的中原人可能從更北方遷移而來,所以在飲食風俗和口音存在差異可以理解,豫臺淵源關係是歷史存在的。”

  達人們對自己的姓氏祖源地在哪非常感興趣,紛紛提問,尹教授一一作了回答,陳姓祖根地在河南淮陽、林姓祖根地在河南衛輝、張姓祖根地在河南濮陽……

  “自媒會”理事長鐘婷説,尹教授分析的華人姓氏的源祖與脈絡,更令人對“尋根”與“家姓”的意義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大家對自己能夠在河南找到祖根地感到無比的興奮,現場紛紛在臉書上發佈:“在河南找了自己的祖根。”

  穿越歷史,真的有不一樣的感受!

  探尋鄭州、洛陽、安陽、開封四大古都,歷史古城將採訪團成員的思緒從殷商文明帶到隋唐盛世再到北宋市井,龍門石窟佛龕造像與壁畫,壯闊浩瀚;白馬寺中國第一剎,彰示了佛教的發源地;羑裏城遺址,領略文王拘而演周易;清明上河園裏,再現大宋文化的精華......這是一次兩岸媒體採訪團的歷史文化穿越之旅。

  鍾婷説,臺灣與大陸同承一脈中華文化,只是相隔臺灣海峽,交流與了解仍有不足,本次有機會第一次親身踏上中原土地,見證過往從文史、影劇所認識的一切,是非常難忘的體驗,這6天的尋訪歷史古跡,要比學了幾年的歷史教課書還有用。

  歷史上先後共有13個王朝建都的洛陽,這是一座底蘊深厚、名流古今的歷史文化聖城,也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自媒會秘書長梅洛琳之前曾洛陽為背景,創作出長篇小説《羈絆千年》,但她從未來過河南,因此,此行特別帶小説前來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美稱的洛陽留影、在部落格和臉書上留下千年前後、虛實以對的洛陽體會與認知,讓故事以外的故事,更加耐人尋味,引起廣大粉絲的關注和點讚。

  第一次來河南的時尚生活與香港旅遊達人妙妙琳,大學念的是歷史系,因此對歷經東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400餘年的龍門石窟印象深刻,過往在課本上認識的古跡,此次有機會親眼所見、親足走踏,著實非常感動。妙妙琳最喜歡賓陽北洞中裏貌似右手比“YA”的佛像,雖是歲月風化的傑作,逗趣的樣子還是讓人直呼“太萌了!”

  達人陳美樺説,在安陽,看到了甲骨文、窖穴、青銅器、婦好墓、祭祀、殉葬俘等等,何其有幸,在3300多年後人類文明大步進展,生活無慮,這些都要感謝古人將這些文化傳承至今,古人的智慧讓人敬佩。

  “很喜歡在殷墟穿越歷史的感覺,能看到中國文字演化的智慧,古人借文字表達對於環境與自己身體的深刻認識,這點很特別。書本上的內容是死的,身靈其境感受的都是真實的,人們的談吐、風俗,和周圍的花香、木香是書本中感受不到的,這一趟的採訪收穫很大。” 達人陳春有如是説。

  暢銷旅遊作家帆帆貓(本名張逸帆)表示,“這次的河南之行,讓我們從歷史課本獨到的根源背景,在河南一一印證。河南之行,意義非凡,若有機會,我會再來!”

  醇文庫總編輯梅洛琳(本名傅嘉美)感慨,“我一直很嚮往中原文化,也出版過好幾本古代小説,對於商朝的悠久,唐代洛陽的繁華,宋朝開封的民情......在這一次的採訪中,覺得不只是穿越,而是在不同的時空中,和那些朝代的人同步生活。文化是經歷長時間的積累,才能開發出豐碩且厚實的成果,這一次的採訪,對於我日後的創作,一定會有很大的助益。

  發展變化,真的讓人驚訝不已!

  在鄭州陸港公司,採訪團了解到“鄭歐班列(鄭州—漢堡)貨源覆蓋全國、集疏商品1000余種,接連八大海港”,2015年全年開行156班,總貨值7.21億美元,總貨重6.28萬噸,總累計開行256班,總累計貨值12.07億美元,貨重10.78萬噸。貨源輻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經濟圈,分撥目的地覆蓋歐洲、中亞地區20個國家。採訪團成員對快速發展的河南經濟連連“點讚”。

  達人輕醒哥對此讚嘆不已,本身從事商品行銷的他,立即領悟到了鄭歐貨運班列對升跨境貨物進出口的效能的正面影響力。鄭歐班列在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鄭州借勢而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

  聯合報記者劉方澤説,鄭東新區的規劃與發展,特別是鄭州航空港區的佈局和建設,真的不亞於大陸其他沿海城市的發展。他多次來河南,每一次來都有新的變化。

  在建設融合農業、文化、旅遊元素,集吃、住、行、遊、購、娛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修武臺灣農民創業園,採訪團成員看到直立生長的西瓜、甜瓜,感到非常不可思議。他們紛紛拍照,上傳臉書,與臺灣網民分享。旅遊達人林恩辰説,沒想到這裡的農民開著賓士來種地,與想像中的河南完全不一樣,對河南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其發展真好快呀,令人吃驚!

  奇景美食,真的讓人流連忘返!

  以大膽、愛冒險聞名的旅遊達人、作家帆帆貓除了對風景迷人的雲臺山狂按快門,雲臺山上的石蝎入菜,更引起了她熱愛挑戰的本性,一上菜就以手機攝像直播的方式,把石蝎的美味傳遞給網路社群上眾多的粉絲們,讓他們也口水涎涎。

  本身是知名旅遊美食作家,並撰寫專書介紹臺灣小吃的TinTin則對河南千變萬化的麵食情有獨衷,她表示,就算在臺灣不太愛吃麵的人,來一趟河南都會愛上各式各樣的面點,尤其湯鮮味美的燴面,麵條獨特得勁道與恰到好度燉煮火侯,軟而不爛,湯鮮味美,一試難忘。

  達人JR布好笑則稱讚河南名勝古剎眾多,是個怎麼拍都美的地方,趣味十足的“清明上河園”裏彷彿是古裝片廠,處處都是扮戲取景的好地方。而從事文創行銷與出版的作家貓眼娜娜,亦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清明上河園”,她表示,該園區就是一個典型的文創基地,藉由宋朝的生活文化為根基,結合當代行銷規劃,發展成一個育教娛樂的大型互動展演場,看得出河南人對中原文化的推廣與用心,讓舉世文明的“清明上河圖”從2D平面躍升為4D,表現驚艷。

  達人妙妙琳(本名林恩辰)説,“此次是我首次的大陸之行,深刻的體會當地人的生活。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美麗的紅石峽、期待已久的開封府和清明上河圖。”

  河南人的熱情好客,更讓達人們感受到兩岸一家人的親情和熱情。達人帆帆貓説,這次來河南,除了見證了歷史文化、美景,品嘗了各種風味美食,更讓她難忘的是河南人的熱情好客,活動內容設計的很好,她的臺灣朋友看到報道,都想要來,讓她不想離開,希望有機會一定再來河南。

  鍾婷會長説,人類文明本就是因應溝通交流而生,藉由現代科技,不僅能縮短世界的距離、重現歷史文物面貌,更能將先人的智慧廣為流傳,給予後代世人更深一層的省思。所以,兩岸應加強這種文化交流,增進更深入的了解。此次自媒會成員有幸走訪鄭州、洛陽、焦作、安陽、開封等地,豐富了創作思緒,期待能激蕩出更多璀璨動人的原生內容。因此,自媒會將這次來河南的採訪情況,透過網路傳播與實體分享茶會的方式,邀請朋友一同來共用中原文化之美。(台灣網河南省臺辦通訊員 劉雋)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