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台灣網  >   各地與臺灣  >   地方快訊

海峽兩岸學者聚四川梓潼話文昌(圖)

2016年03月15日 15: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研討會現場。(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3月15日綿陽訊  文昌文化的內涵是什麼?張亞子又是怎樣從一個地方小神變成與孔子齊名的,被列入國家祀典的至高無上的文化尊神?日前,作為第二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的重要內容,海峽兩岸文昌文化研討會在四川綿陽市梓潼縣進行。臺灣輔仁大學教授鄭志明,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道教與宗教研究所所長蓋建明等56位來自海峽兩岸的文昌文化研究專家、學者,圍繞文昌文化的起源、傳承、演變以及當代的思想價值,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

  臺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綿陽市政協主席張錦明,四川省臺辦副主任趙宇,綿陽市政協副主席、統戰部部長苗平出席研討會。知名辭賦作家、“巴蜀鬼才”魏明倫主持會議。來自海峽兩岸的文昌文化研究人士、學子,以及海內外文昌宮觀代表160余人參加會議。

  郁慕明在致辭中説,文昌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經過漫長歷史發展過程,其思想內涵愈加豐富,“弘德崇文、明禮修身”的核心思想遠播華夏大地,在大陸和港澳臺地區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梓潼是文昌文化的發祥地、傳承地、光大地、擴散地。今天我們聚首文昌祖庭,共祀帝君、共緬懿德、共敘親情、共同探討文昌文化思想價值,共同祈願兩岸和平、和睦、和諧,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張錦明在致詞中説,梓潼縣繼2011年舉辦第一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以來,慕名前往七曲山拜文昌的臺灣同胞絡繹不絕,進一步推動了文昌文化的交流,增進了兩岸民眾的中華文化認同。今天,海峽兩岸專家學者再次聚首,深入研討文昌文化,既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必然,也是兩岸人民弘德崇文的現實需求。我們深信,通過大家的深入研究探尋,真知灼見,相互交融,思想火花激烈碰撞,必將形成系列寶貴文昌文化交流成果,進一步推動文昌文化發揚光大。

  在兩岸專家眼裏,文昌文化以其“宏德崇文”的特點,在華人文化圈得到廣泛傳播,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同時,文昌文化還以其“善良忠厚、仁義誠信”的道德內涵,發揮著引導向善、彌合矛盾的“社會治療”作用。

  “文昌信仰乘載了孝道、無論對文昌信仰的傳播來講還是對孝道的發揚而言,都具有積極意義。”來自四川大學老子研究學院院長詹石窗以《文昌信仰與孝道傳播及其社會療治》進行了論述。他説,文昌信仰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文昌信仰所乘載的孝道思想內涵愈加豐富。“從某種意義上説,力推孝道的社會教化,就是移風易俗的過程、社會整治過程。《文昌孝經》的論述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實用價值。”

  “臺灣文昌信仰從清代開始,將科舉考試帶入臺灣地區,而文昌帝君也因此在臺灣被供奉、祭拜、祈求,形成因應考試文化的文昌信仰。”臺灣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文欽以臺南地區為例,探討臺灣文昌帝君信仰的起源、發展以及現況。林文欽還介紹了臺灣地區現在盛行的獨特的祭祀文昌的儀式:考生前往祭拜文昌帝君,通常會帶上複印的准考證,直到考試發榜後,才由廟方人員拿到金爐化掉。祭祀的貢品也頗具含義,考生會準備橘子、梨子、桔子和蘋果四種水果,取 “甘來結果”之意,代表有好的結果。另外還準備包有菜葉的粽子三粒,代表“包你猜中”。除此之外,還要準備蔥三隻,代表聰明;蒜三隻,代表會算;芹菜三隻,代表勤勞。

  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蕭登福則重點論述了文昌帝君神格的演變與形成。“文昌,原為星座名稱,稱為文昌宮,屬於自然神。到了唐宋之際,星神逐漸人格化,以西晉末戰死的梓潼地方神張亞子為文昌神。早期史料中所見的張亞子僅是梓潼地區的地方神,多靈驗,至唐受帝王重視,至北宋才逐漸轉為掌文事之神,且有梓潼帝君之稱號,至元而受封為文昌帝君。”

  會議還收集海峽兩岸文昌文化專家學者學術研究論文64篇,涵蓋了文昌文化的內涵及價值取向研究、文昌文化思想的歷程及成因研究、文昌習俗信仰的考察與研究、文昌“人”與文昌“神”的生平演變與考釋、文昌文化藝術研討及文昌文化感言等諸多方面,對進一步傳承和發揚文昌文化奠定了研究基礎。(台灣網、四川省臺辦、綿陽市臺辦聯合報道)

地方檯辦主任活動報道匯集

地方通訊員園地

聯繫我們

聯繫電話:010-83998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