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寒假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在瀋陽活動綜述
台灣網2月19日瀋陽訊 2016年1月20日—27日,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主辦,瀋陽市臺辦承辦,以“銘記歷史、共敘親情”為主題的“2016年寒假臺灣大學生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在瀋陽成功舉辦。來自臺灣大學、成功大學、輔仁大學等21所大學的40名臺灣師生和在臺灣12所大學就讀的20名瀋陽籍學生歡聚一堂,聆聽文化講座,學習歷史知識,參觀自然風光,遊覽名勝古跡,走進陸生家庭,舉辦聯歡活動,感受時代變遷,展望美好未來,共同譜寫了沈臺兩地青年學生交流的嶄新篇章。
銘記歷史 共訴親情
開營第一天,六十名臺生和陸生便來到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高大的“殘歷碑”首先映入眼簾,時間凝聚在1931年9月18日,同學們頓時鴉雀無聲,屏住了呼吸。當他們看到日軍用各種手段殘忍地殺害中國百姓的場面時,內心久久無法平靜。臺灣交通大學的曾奕棠同學頗有感觸地説,在來瀋陽前,這些歷史感覺離我好遠,是躺在課本紙頁上的一段冰冷文字,但實際來到東北,才真正了解了這塊曾經和臺灣一樣遭受殖民剝削的土地,才深切感受到這段歷史的沉重以及東北抗戰堅韌不拔的意志。當參觀結束時,此次研習營的團長、臺灣輔仁大學教授習賢德先生憤然提筆,在印有“銘記歷史,共創未來”的長卷上寫下“振興中華,勿忘國恥”八個大字。在場的兩岸大學生們也紛紛勵志簽名,表達心聲。
此次研習營的榮譽團長、臺灣著名學者馮滬祥先生是瀋陽人。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對其祖父馮麟閣和伯父馮庸將軍的抗日精神給予褒揚,並頒發了紀念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章。該紀念章由馮滬祥先生代領,並捐贈給位於瀋陽的中國工業博物館內的馮庸大學紀念室。他在研習營的開營儀式上慷慨致詞,希望臺灣同學了解歷史真相,堅決反對“臺獨”,推動兩岸發展,努力振興中華。馮庸將軍的外甥---臺胞張文琦先生雖年已八十,但他不畏體弱嚴寒,專程趕到瀋陽,親自給同學們講述馮庸大學師生英勇不屈、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1月26日,同學們參觀了張氏帥府博物館,更加深了對東北歷史的了解。期間,恰逢電視連續劇《少帥》在全國熱播,更掀起了同學們學習東北抗戰歷史的熱潮。
瀋陽市情研究會副會長朱衛東教授以《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中的瀋陽》為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通過具體的數據、生動的事例、鮮明的對比,講述了以瀋陽為代表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歷史、輝煌成就和美好前景,使臺灣同學對東北這片比較陌生土地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有了初步的認知,並對祖國大陸的快速發展感到震撼。臺灣成功大學的陳姿吟同學在聽完講座後説,瀋陽具有資源優勢、交通優勢和人口優勢,相信只要出臺與時俱進的政策,就會有更好的發展。
活動期間,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王小兵副秘書長專程從北京趕到瀋陽,為兩岸學子作如何讀懂中國大陸和兩岸關係專題報告。他通過具體實例,以自己多年的親身經歷和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闡釋了“周子瑜事件”、“中國大陸經濟”、“一帶一路”、“供給側改革”、“中國夢”等同學們關心的問題,引起了兩岸學生思想上的共鳴。同學們聚精會神地聽講,積極踴躍地互動,就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問題進行提問和探討,充分展示了當代青年的風采。
青年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未來和希望,兩岸的繁榮發展需要兩岸青年的共同努力。此次活動得到了各級領導及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援。遼寧省臺辦李成山副主任在開營儀式上鄭重地將營旗授與沈臺兩地同學,中共瀋陽市委教科工委和研習營所在賓館的主管單位---瀋陽醫學院領導也出席了開營儀式。瀋陽市臺辦王羽輕主任在開營儀式上深情地説,衷心希望兩岸青年攜手並進,奮發有為,努力傳承中華文化,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為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做出應有的貢獻!
體驗冰雪 領略風情
一月的瀋陽已進入隆冬時節,可謂冰天雪地、寒風刺骨,但面對來自溫暖寶島臺灣同學們的笑臉,大家感受到了融融的暖意。臺灣同學們到來的時候,恰逢瀋陽天氣最寒冷的幾天,有一天甚至降到了零下26度。為了不讓臺灣師生受凍,瀋陽市臺辦協調研習營所在的賓館把他們全都安排住在朝南的房間,並把暖氣燒得暖暖的。當臺灣同學們一進到賓館的房間,就看到事先為他們準備好的保暖的帽子、手套和毛絨玩具小猴子,心裏自然也是暖暖的。
對於許多臺灣同學來説,到瀋陽來看雪是此次出行的一個重要理由。為了彌補瀋陽這幾天沒有下雪的遺憾,瀋陽市臺辦專程安排同學們前往瀋陽近郊的棋盤山冰雪大世界觀雪、賞雪、戲雪。這裡山巒起伏、森林茂密,各種冰上、雪上項目達30余個。同學們盡情地玩雪圈,騎雪地摩托,與雪雕、冰雕合影,真真切切感受了一把北國別樣風光,更真真切切感受了一次北國同胞情懷。
這次參加中華文化研習營活動的臺灣大學生幾乎都是第一次來瀋陽,第一次親身感受遼沈地區厚重的文化底蘊和發展歷史。“從北陵到瀋陽故宮、再到本溪水洞與丹東鴨綠江,讓我深深體會到大東北的遼闊與豪情,以及今昔交匯的文化底蘊。”臺北醫學大學的廖映慈同學説。“而且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完全不一樣,在臺灣,沒有一處這樣的宮殿。”逢甲大學的吳芷儀同學漫步在鴨綠江的斷橋之上,遠眺北方,感觸頗深,“一江水養著兩國人,但卻有著兩樣情,就如同兩個世界,看看朝鮮,再看看這邊,作為中國人真是幸福啊!”臺灣逢甲大學的賴彥廷同學感覺最開心的一站是參觀沈飛航空博覽園。他説,從小的志向是成為飛行員,看這次展覽讓他獲取很多知識,體會到大陸航空工業的發達。
“呼啦拉的關東風越吹越猛,滾滾的松江水日夜流不停。憨憨的爹和娘就愛這黑土地,火辣辣的紅高粱説不盡咱關東情。”一首《關東風情》歌把同學們帶到了《關東風情---黑土地文化》的東北大學講堂上。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關東文化,以其獨特的風貌,深深地感染了臺灣同學。臺灣交通大學的曾奕棠同學説,身為中華兒女,我們更應該用雙眼去驗證、去真實地感受歷史的樣貌;更因身為中華兒女,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了解民族的歷史,以復興中華文化為已任,也以中華文化為榮。
臺北醫學大學的廖映慈同學説:“大東北最美、最動人的風景並非自然風光,也非歷史古跡,而是溫暖的人情。此次旅程讓我以更貼近的心感受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脈動,瞬息萬變的風采。”
深入交流 感受親情
此次研習營活動的最大亮點和與其他此類活動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在臺灣讀書的瀋陽籍陸生與臺灣同學互結對子,全程參與活動。他們朝夕相處,頻繁互動,深入交流,共敘親情。自2013年起,瀋陽市已有198名學生赴臺攻讀學位。當他們聽説要組織這次活動後,積極報名,踴躍參加,紛紛表示要在自己的家鄉接待這些臺灣同學。臺灣同學得知有陸生和他們一起活動也非常高興。臺灣東吳大學的葉忻嵐同學表示,整趟旅程都有陸生陪伴是在臺灣很難有的機會,除了很慶倖可以結交到朋友,更開心從陸生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並打破之前對大陸人的偏見與誤解。臺灣輔仁大學的潘芷芹同學説:“此行最大的收穫也最驚喜的,就是可以和瀋陽的陸生有直接的溝通與交流,在聊天的過程中我才了解到大陸學生是如何看待臺灣、看待過去的歷史、看待現在兩岸微妙的關係,雖然他們告訴我的與我在臺灣學習到、接收到的資訊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正因如此才能獲得最真實的情況。”
在“走進社區、走進家庭”結對子活動中,陸生和家長盛情邀請臺灣同學到家做客,開始了“搶人”大戰。有的是“小分隊”行動,三三兩兩到陸生家裏茶敘,就共同關心的話題進行深入的交流;有的是“大部隊”行動,七八個人到一個同學家包起了餃子。媽媽們給孩子們準備了豐盛的晚餐,有酸菜燉五花肉、小雞燉松磨等東北特色菜,還特意買了凍梨、冰糖葫蘆等孩子們愛吃的東北特色食品。在臺灣政治大學讀書的陸生薛若默的爸爸在與孩子們交談中講到,“大家有著相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應該多去接納了解彼此。兩岸今後的發展,尤其以年輕一代互相幫助理解更為重要。”此話得到臺生的認同。臨別時,陸生和家長們還向臺灣同學贈送了紀念品。薛若默的媽媽非常用心地準備了兩個小禮物:一是航空紀念幣,代表大陸的發展水準;二是一把特殊的梳子,代表兩岸關係越梳越順,表達了對彼岸同胞回歸的期盼之情。這一活動讓臺灣同學零距離感受了瀋陽人的好客,更感受了大陸人民對臺灣人民的同胞親情,留下了非常難忘的一幕。
在臺灣同學離開瀋陽的前夕,兩岸學子們聯袂上演了一場形式新穎、別具特色的文藝節目。逢甲大學的陸生許家瑞同學以一首《友誼地久天長》薩克斯獨奏開始了整晚的演出。臺生富有創意地編排了舞臺劇《航站情緣》,吸引了所有同學的眼球。看著看著,已經分不清哪個節目是臺生演的,哪個節目是陸生演的,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配合得相當默契。突然,會場的燈光熄滅了。伴隨著《生日快樂歌》,陸生徐徐推出一個雙層的大蛋糕。原來,當天是交通大學的臺生曾奕棠同學的生日。在搖曳的燭光中,曾奕棠激動地説,“這是我過的最有意義的一次生日”。淡江大學的陸生佟卓航同學感慨地説,“本來是爸媽給報的名,開始自己對此次活動不以為然,沒想到安排得這麼不同凡響,參加這樣的活動真是太值得了,而且吃的真好,體重都增加了。”
這次研習營活動真可謂險象環生,但有驚無險。因為連日來天氣異常寒冷,一位臺灣同學深夜突感身體不適,發燒39.4度,身體有些抽搐,瀋陽市臺辦車延飛處長立即撥打120電話進行急救,並陪同到第四人民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市臺辦朱軍副主任又協調市衛生局連夜從其他醫院請來專家進行會診。由於治療及時,這名同學的病情得以緩解並按時順利返回臺灣。
就在大家松一口氣的時候,又一場突發事件從天而降。在準備返回臺灣的當天早上,馮滬祥先生突發中風,情勢危急。市臺辦王羽輕主任立即與市衛生局領導聯繫,請其安排全市最好的醫院不惜一切代價全力搶救,並多次前往醫院進行探望。第四人民醫院王樹東院長親臨病房查看病情,給病人提供了最好的治療和照顧。尤其令人感動的是,這次活動的合作方---遼寧金運國旅的員工本已結束了他們全部的工作,但在得知馮先生住院後,仍前往醫院探望,並派人悉心照料。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馮滬祥先生的病情得到很好救治,身體機能未受影響,並於2月6日安全返回臺灣。他在瀋陽桃仙機場握著前來送行的瀋陽市臺辦王羽輕主任的手説:“非常感謝你們,今年夏天我還會帶著臺灣同學來!”
參加此次研習營活動的臺灣同學團體名稱是春雨團,“春雨”即“春風化雨”之意。古人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此次春雨團的瀋陽之旅,雖只有短短八天的行程,但這期間的點點滴滴,都如春風化雨,在悄無聲息中,細細滋潤著每個臺灣師生的心田,使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台灣網瀋陽市臺辦通訊員 袁媛)
[責任編輯: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