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金猴鬧新春 “猴”年話兩岸

2016年02月04日 13:33: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2月4日訊 一路回望行來的足跡,時間拉著我們辭別舊歲,站到了新年的門檻上,迎來了新的一年—─2016。

  2016年,農曆丙申年,是中國傳統文化十二生肖中的猴年。猴為靈長類動物,與人的聯繫最為密切,被人喻為聰明憐俐、機智勇敢、有趣滑稽之獸,是智慧靈氣的象徵,尤為兒童喜愛。

  猴年説到“猴”,打一下“回車”,大概最先跳出我們大腦記憶體的形象就是那“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這只神通廣大的靈猴早已飛身脫俗笑看人間,而地球上無數只“純天然”猴子仍在大自然人們的視線中生息繁衍。在十二年輪換到來的猴年,説説“猴”。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猴祖”的説法,古籍如《詩經》、《禮記》、《山海經》、《世説》等均有記載,筆記、野史、小説等記載尤多,但記載名稱各異,遂有猴、猿、狙、獼猴、沐猴、王孫等均指猴;《詩經小雅角弓》中的“毋教猱升木。”就是説:猴不用人教,就會攀木,説明古人對猴有仔細的觀察;漢代王延壽撰有《王孫賦》,唐柳宗元有《贈王孫》賦等都是寫猴。

  因“猴”與“侯”諧音,“侯”是對猴的一種稱讚,《韓詩》解釋説:“侯,美也。”引申為美;而“候”的原義為“伺望,觀察”,是猴性機靈聰明的一種表現。古人説,“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猿猴生性聰明警覺,善於識別獵手的誘餌,發現食物並不輕易去取,觀望探察甚久,感到確實沒有埋伏方才行動;“侯”又為我國古代貴族爵位的第二等,即所謂“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諸侯,秦漢時代,封侯拜將,於是,“猴”又增添了一種貴族顯爵的象徵意義,古典名著《西遊記》更是讓人們熟知“美猴王”的威力。

  “猴”的文化

  “猴”在電影、戲曲、文學作品、語言文字以及生肖郵票中,曾是享于兩岸家喻戶曉。

  “猴”在電影、戲曲作品中,當數大鬧天宮的孫大聖。但是現在,對80年代後出生的人提起“悟空”,他反應過來的可能不是《西遊記》中的美猴王,反而是日本動漫畫中的形象“The Monkey King(美猴王)”。據電影史料記載,自1941年至2015年,我國先後共有19個動畫版“美猴王”齊天大聖形象:從1941年戴著白手套的齊天大聖的《鐵扇公主》,1945年桃心臉的齊天大聖《西遊漫記》,1958年,萬古蟾中國首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一直到2012年3D版的《大鬧天宮》,因當時業界發現1961年的齊天大聖形象依然無法被超越,於是乾脆就拿出了圈錢的最後一招:重制經典版齊天大聖,把原版的《大鬧天宮》上、下兩集剪接成88分鐘,然後進行3D特效處理、重新配音。雖然觀眾反應比較冷淡,大多還是抱著回憶童年的心情去捐錢的,但是不得不説,這特效!這色澤!這細節!這質感!秒殺了多少《飛天小猴王》們啊!

  “猴”在文學作品中的形象,最具代表性的是當然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了。瑞典的一個上外國文學課的老師是這樣向他的學生解釋《西遊記》的:故事説的是一個中國的和尚唐僧去西方旅遊的經歷,這種旅遊的性質實質是一種探險。他騎著一匹白色的馬,帶著一位名叫沙僧的僕人。為了打發旅途的寂寞,他還帶了一隻寵物猴和一頭寵物豬上路。大家都知道,孫悟空遠非這位瑞典先生説得那樣,只是一隻寵物而已。《西遊記》中唐僧迂拘軟弱、不明事理、易受愚弄;豬八戒好吃懶做、貪戀女色、喜進讒言;沙僧性格深沉、老實本分、沉默寡言;而天産石猴孫悟空勇猛無敵、叛逆樂觀、蔑視一切權威,是人們喜愛的英雄形象。錢鐘書在小説《圍城》中,也有對猴子的尾巴有一段精妙的比喻:“一個人的缺點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時候,尾巴是看不見的,直到他向樹上爬,就把後部供大眾瞻仰,可是這紅臀長尾巴本來就有,並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標識。”

  “猴”在語言文字中,與猴約定俗成的相關成語諺語、歇後語甚多。成語如“朝三暮四”,出自《列子》,説的是宋國有個喜愛猴子的老人,能夠懂得它們的心意。他養了一群猴子,因為糧食匱乏,想限制口糧,就故意對猴子們説:“給你們吃橡實,早晨三顆晚上四顆,夠嗎?”眾猴子聽了都很憤怒。他又改口説:“那就早晨四顆晚上三顆吧,夠了嗎?”眾猴子都很高興。我們不能説猴子愚蠢,實在是人太狡猾。此外,以“心猿意馬”來形容心不在焉;比喻靠山一旦垮臺,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就有“樹倒猢猻散”;而“殺雞儆猴”,則是譏諷大人物有罪不能誅,只能靠殺小人物來嚇唬;還有比喻虛有其表,形同傀儡“沐猴而冠”等;諺語如“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等;歇後語“猴子爬樹——拿手戲”、“猴子耍大刀——胡砍”、“猴子看果園——越看越少”、“猴子看書——假斯文”、“猢猻的屁股——坐不住”等常常使用。

  “猴”搶佔生肖郵票之首。“猴”在十二生肖中雖位居第九,但自1980年中國發行首枚猴年生肖郵票以來,憑著它的智慧和機靈搶佔了我國生肖郵票之首。1980年2月15日,大陸發行了首輪生肖郵票笫一套《庚申年》特種郵票,全套1枚,圖案由中國美術界泰斗黃永玉先生執筆設計的一隻坐著的小黑猴,由於採用了雕刻版印刷,猴毛絲絲可見,立體感強,加之發行量少,僅約450萬枚。自從這只“猴”問世以來,身價一路飆升,這枚面值僅8分的“猴票”,目前市場價位約在萬元以上,已躋身於“珍郵”行列,令後來集郵者望“猴”興嘆。1992年、2004年又相繼發行了第二、三套“猴票”,由於發行量大增,就沒有顯得那麼“珍貴”了。時隔36年後的2016年,93歲高齡的黃永玉先生再度出山,再次執筆設計的《丙申年》猴年特種生肖郵票,是大陸第四輪生肖郵票的開篇之作,一套兩枚,全套郵票面值2.40元,圖案內容分別是“靈猴獻瑞”和“福壽雙至”,寓意闔家團圓、福壽雙至,引發了集郵愛好者的搶購熱潮。

  臺灣發行生肖郵票比大陸早。1968年11月12日,臺灣就發行了一套2枚的《己酉年》賀年郵票,以“雄雞報曉”為圖案,同圖異色異值,是世界上第一套雞年生肖郵票。

  據中新社報道,臺灣的新一年《丙申年》猴票已經早在2015年10月18日就發行了。全套2枚,小型張1枚。總面值:郵票16.5新台幣,小型張12新台幣,折合人民幣分別約為3.2元和2.4元,臺灣的小型張面值好低啊。臺灣和大陸一樣,生肖郵票購買的人多,發行量也比較大。

  臺灣的“猴”

  臺灣也盛産“猴”。臺灣猴體形酷似獼猴,體更灰,尾深色,臺灣猴的尾巴在比例上更長一些,它們的尾巴都超過體長的二分之一,也比獼猴較小而胖,棲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最早被發現于南部沿海的石岩地區,所以又有“岩棲獼猴”的名字,為半地棲動物,取食各種野果、樹葉、昆蟲,有時也盜食農家的穀物和瓜果。據臺灣有關媒體介紹,臺灣“猴”主要産于臺灣的南部和中部,在中部內陸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密林中也有發現。在臺灣已知的分佈地點有:光復、彰化、玉裏、延年、烏來、泰順、太平山、臺中、臺東、三峽、扇平、明潭、屏東、南投、木柵、臺南、墾丁、宜蘭、恒春、關山、嘉義、高雄、清水溝、溪頭、八挂山、鞍馬山、花蓮、太魯閣等地。臺灣“猴”多結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體魄強壯的成年雄性作為首領。每胎産1仔,壽命可達20歲。

  臺灣“猴”雄獸的體長為44—54釐米,尾長為38~39釐米;雌獸的體長為36—45釐米,尾長26—45釐米,顱全長9.6—11.7釐米;體重4—5公斤。身體的毛色主要為藍灰石板色或灰褐色,沒有任何桔紅等鮮艷的顏色,額部裸毛呈灰黃色,頭圓毛厚,頭冠有些紅褐色,典型的粉紅臉,面部比較平坦,呈肉色或比肉色稍微深一點,但不象其他猴類那樣呈紅色或白色,頰部生有濃密的須毛,頰囊比獼猴的小,頂毛向後披散。四肢毛色深暗,手、足均為黑色,故又得名“黑肢猴”。雄獸的生殖器的結構與獼猴、日本猴、食蟹猴等屬於同一類型。在排卵期時,雌獸的臀部、大腿、尾巴根等部位有明顯的紅腫現象。尾巴很粗,尾毛濃密,基部為橄欖色,端部則為灰色,中部有明顯的黑色條紋,下部相對較為蒼白。

  1950年前後,大陸地區的動物園,還能見到臺灣“猴”的身影,但是在21世紀,臺灣“猴”在大陸地區已經絕跡,僅存于臺灣。1977年11月,臺灣花蓮縣中央山脈一帶,當地人活捉到了一隻通體白色的雌性臺灣猴,取名“美迪”。此事經美國《每日新聞》和BBC報道後,時任法國總統、德國總統和英國女王對此高度關注,他們中甚至有人向媒體去信,希望能夠親眼目睹白色臺灣“猴”的照片。政要都關注臺灣猴,也説明瞭這個物種的罕見。

  臺灣還有一個名叫“猴峒”,是臺北郊縣瑞芳區的一個小村莊,其真正的名字又叫做“貓村”,曾經礦藏豐富,煤礦採盡之後,村莊便沉寂下來。“猴峒”作為臺北的平溪線的一個小站。平溪線本是觀光客與鐵道迷們趨之若鶩的火車線路,卻成為被人們遺忘的角落,直到這裡聚集了許多貓咪,“猴峒”成為赴臺旅遊的一個新景點,才重新煥發了生機。

  “猴”—─兩岸和平使者

  2015年,美猴王扮演者六小齡童曾到臺北,星雲法師特地從無錫提前趕到達臺北,當六小齡童一行走出機艙,星雲大師已在機艙外迎接,並與每個人握手問好。當晚六小齡童又參加了主辦方在圓山飯店舉辦的歡迎晚宴。星雲大師為六小齡童題字“悟空仁者”;吳伯雄先生也為六小齡童題字“慈悲喜舍”,題字的匾現已懸挂在上海六小齡童藝術館內。六小齡童送了一套《六小齡童品西遊》給吳伯雄先生,他表示看過《西遊記》並且非常喜歡這個故事,會好好閱讀。2015年4月10至14日,六小齡童又應邀赴香港參加了“兩岸四地學生交流論壇”,六小齡童作為形象大使,分別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與學子們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在論壇上見到很多臺灣的大學生,他們談起孫悟空都很興奮,一直在邀請六小齡童在適當的時候到臺灣的大學傳播“西遊”文化。

  據中新網報道,為迎接2016年到來,臺灣雕刻家陳逢顯雕刻0.1釐米(1毫米)“世界最小”猴子,手中還拿著“桃子”,有猴採桃(好彩頭之音)呈桃獻瑞、吉祥長壽之意。小猴子以“樹脂”為材料,從規劃、設計、鑽研到雕刻完成,共用了6個月的時間。雕刻過程中失敗10多次,在6個月當中有嘗試磚雕、竹雕、陶瓷材料等等,作品雕刻好了上色也是一大挑戰,如小猴子眼睛、鼻子、嘴等,其中又以壽桃更是作品精神代表,整件作品栩栩如生,可以説是當今世界最小雕刻猴子作品了。站立在直徑0.2公分HB鉛筆芯上的小猴子顯得渺小,它的表情姿態生動、活潑,小猴子上昂的尾巴,高興手中捧著粉紅色壽桃,顯得其樂融融、滿足自在,很難讓人想到小猴子尺寸只有1毫米,就像砂粒般。觀賞這個“世界最小”猴子,必須透過放大鏡,才能一窺全貌,可以説是代表陳逢顯近40年來的毫芒雕刻得意作品“追求一毫米”。

  2015年11月7日,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習總書記在致辭中表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為了兩岸人民的福祉、世界的和平,兩岸領導人實現了世紀之握。“習馬會”為兩岸政治交往模式樹立了新的歷史標桿,向兩岸人民與全世界釋放出巨大的政治和解信號。但願“猴”年的到來,讓“孫悟空”繼續成為溝通兩岸人民中華傳統文化情感的使者。(台灣網上海通訊員 王彝偉)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