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廣州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首次組團赴臺參訪

2015年12月07日 13:03: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2月7日廣州訊 為充分發揮廣州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的作用,進一步拓展穗臺兩地交流領域,搭建穗臺兩地新的交流平臺,2015年11月2至8日,廣州市臺辦副主任馬玉明帶領廣州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參訪團首次赴臺開展考察交流活動。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廣州孫中山紀念堂、廣州辛亥革命紀念館、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廣東革命歷史紀念館等廣州市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成員單位以及市林業和園林局、市文廣新局、廣州博物館、廣東民間藝術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館等部門和單位的相關負責人一行15人隨團參訪。

  參訪期間,參訪團先後走訪了臺北樹火紀念紙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臺北歷史博物館、胡適紀念館、臺北孫中山紀念館、新竹生活美學館、高雄美濃客家博物館、佛陀紀念館、逢甲大學邱逢甲紀念館等臺灣文化、歷史和博物場館,並於各場館的有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交流,參訪活動取得圓滿成功,為推動穗臺兩地進一步深化歷史、文化、文博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打下了更深的基礎。

  一、發揮資源優勢,開展重點工作交流

  為不斷加強海峽兩岸對於歷史領域,特別是加強兩岸對辛亥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等方面的歷史認同,當前,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孫中山紀念堂等單位正在策劃今年底在廣州以及明年在臺灣舉辦以孫中山誕辰150週年為主題的巡迴展覽活動。加強與臺灣相關機構、博物館的交流,豐富、完善有關展覽資料,並借此宣傳廣州,是此次參訪團的一項重要任務。對此,參訪團充分發揮廣州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各成員單位的作用,按照紀律要求,與臺灣相關部門和機構進行了溝通和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參訪團一行重點與臺北中山紀念館副館長進行了座談交流,期間,廣州孫中山紀念館與臺北中山紀念館還對巡迴展覽活動的具體事宜進行了深入探討。又如:廣州孫中山紀念堂、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大元帥府舊址紀念館等部門的負責人還專門前往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臺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就孫中山、宋慶齡、第一次國共合作等內容查尋了相關資料。

  二、考察博物館建設,借鑒先進文創經驗

  參訪期間,參訪團共拜會了臺灣9座博物館。從場館類別上看,既有綜合性博物館,也有專題類博物館;既有官方建設管理的場館,也有社區、研究機構、佛教界主辦的民間場館;既有以紀念性為主的場館,也有以文物收藏為主的場館。從交流主題上看,既有反映博物館如何策展辦展、如何開展觀眾教育的問題,也有反映博物館如何進行文創産品開發和行銷的問題。

  參訪過程中,參訪團重點對臺灣各類博物館挖掘自身資源,開發文創産品,加強宣傳行銷的情況進行了了解。臺灣的博物館能貼近民眾,堅持從考慮民眾需要、重視民眾美學教育、提升民眾文化素養出發,積極引導工商業開發館藏品,為産品增加附加值,各行各業也十分願意贊助博物館的建設,博物館和社會各階層、各團體建立了很好的互動,形成了良性迴圈。通過穗臺兩地博物館文創産業的現狀、差異以及發展思路和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優勢比較,臺灣在博物館文創産業的設計、宣傳、行銷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特別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在保護博物館版權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尤具重要價值,這對於廣州市屬9家博物館正在進行的博物館版權與品牌授權方面的探索工作具有極大的借鑒作用和參考意義。

  三、參觀民間技藝,學習文化遺産保護

  在樹火紀念紙博物館,館方以現場模擬和陳列展覽相結合的展陳方式,向參訪團成員詳細講述了中國紙的製造過程。該博物館的面積不大,只有300多平方米,在極為有限的空間裏,佈局非常科學,甚至還設置了非常有趣的互動空間,凸顯了臺灣博物館重視教育功能的特色。

  在新竹蓪草文化藝術工作室,老藝人詳細地為參訪團成員介紹臺灣通草業的興衰發展歷史及對通草行業搶救性的保護方法,並現場演示了通草切割技術,使大家深切了解到民間傳統行業在現代工業化的衝擊下所面臨的困境以及當地政府和民間人士所付出的艱辛努力。

  目前,廣州在越秀區少年宮也建立了通草畫教育基地,致力於通草畫的徵集、保護、研究、展示和推廣,下一步,應加強穗臺在這方面的合作,讓這一珍貴的傳統藝術傳承和發揚下去。

  四、著眼新的需求,樹立創新理念

  參訪團通過參觀考察,一致認為當前臺灣各領域順應時代要求,廣泛運用現代科技技術,大力進行文化、歷史、宗教等方面宣傳教育的理念、措施值得認真學習。如:佛陀紀念館完全顛覆了參訪團成員對宗教場所的認識。在佛陀紀念館,沒有一絲煙火的裊繞,所要表達的宗教理念都浸潤在溫馨的佛教婚禮、祝壽場所、妙趣橫生的兒童遊戲、動人心扉的3D電影之中,各類宗教展覽主題之巧妙,設計之精美,都讓人嘆為觀止。這對於廣州市一些博物館即將要進行的陳列改造、提升項目,有很多值得學習借鑒之處。又如:參訪團成員在走訪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時,發現它們對各類文史、檔案資料的數字化工作作得非常完善,所有館藏的資料均可在網上瀏覽,極大地方便了學者使用,也利於學術的進展。(台灣網、廣州市臺辦宣傳交流處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