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黃梅戲《傳燈》走進寶島臺灣

2015年11月16日 15:35: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1月16日臺北訊 10月28日至11月5日,由黃梅縣黃梅戲劇院創排的大型禪宗題材黃梅戲《傳燈》,走進寶島臺灣,先後在臺北市南海劇場、高雄市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大覺堂和苗栗市苗北藝文中心等地巡演。

  演出期間,場場爆滿,座無虛席,觀眾好評如潮。讓臺灣颳起一股黃梅調的“旋風”,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同時,擴大了兩岸同胞的交流與合作。

  因禪結緣

  黃梅縣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佛教禪宗的發祥地。

  《傳燈》以黃梅戲藝術為載體,講述佛教禪宗祖師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三代祖師在黃梅修行傳法的傳奇故事,巧妙地將該縣黃梅戲、禪宗祖師傳説等兩大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融為一體。該劇參演第三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湖北省第八屆黃梅戲藝術節和湖北省第二屆地方戲藝術節,均獲優秀劇目獎。

  據悉,黃梅戲《傳燈》來臺灣演出,是佛教禪宗文化結下的因緣。

  2013年6月,“荊楚風、兩岸情——2013湖北寶島文化交流之旅”代表團訪台,曾專程參訪佛光山,加強兩地的佛教文化交流。

  由於黃梅縣是禪宗四祖、五祖祖庭所在地,是佛教禪宗的發源地;臺灣佛光山為佛教禪宗臨濟宗傳承。兩岸禪宗,一脈相承。在這次交流會上,黃梅四祖寺、五祖寺向佛光山致贈四祖道信禪師及五祖弘忍禪師的木雕聖像,安座于佛陀紀念館金佛殿。

  星雲大師是佛光山的開山宗長,長期以來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備受社會各界敬重。湖北文化交流團與星雲大師進行深入交流。

  代表團向星雲大師介紹,“一代禪門泰斗”、中國佛教協會原副會長、黃梅縣四祖寺原方丈凈慧長老生前常尋思如何讓現代人更了解禪宗祖師的功德,把佛法廣傳於人間,發宏願創排了大型黃梅戲《傳燈》。星雲大師當即表示,希望《傳燈》儘快來臺灣演出,把佛教禪宗文化與智慧傳遞給臺灣民眾。

  2015年4月,受星雲大師委託,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來黃梅參訪四祖寺、五祖寺,並商定《傳燈》赴臺演出事宜。由此,《傳燈》大戲巡演臺灣最終確定。

  黃岡市、黃梅縣對此高度重視,組織黃梅縣黃梅戲劇院認真籌備,精心排練,確保這次到臺灣巡演取得圓滿成功,以此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借戲搭橋

  “我希望黃梅戲《傳燈》的演出,搭起一座兩岸交流的橋梁,促進交流與合作,增進了解與感情”,受市委、市政府委託,副市長詹旺民率黃岡市文化交流代表團趕赴臺灣,加強對交流演出工作的領導。

  詹旺民在每場演出之前的致辭中説,他非常樂見《傳燈》到臺灣演出,讓兩岸透過文化交流結下好因緣,也歡迎臺灣民眾到黃岡、黃梅展開佛教禪宗文化尋根之旅。

  “我們是來臺灣走親戚的”,黃梅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漆浩,副縣長唐志紅也表示,黃梅戲《傳燈》是給臺灣同胞帶來的一份特殊禮物。

  情真意切的話語,引起了臺灣同胞的共鳴。

  臺北湖北同鄉會理事長陳興國先生1947年隨父親來到臺灣,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回到故鄉,與故鄉這一別就是六十多年。他用地道的黃梅話深情地説,在臺灣能看到故鄉原汁原味的黃梅戲,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兩岸人民是骨肉兄弟,希望兩地加強和平交流,再也不能打仗了”。

  對臺灣同胞而言,因《梁山伯與祝英臺》而帶起的黃梅調風潮,是最親切的共同記憶。而來自黃梅戲發源地的《傳燈》大戲,則帶來難得一見的正宗黃梅調饗宴。

  《傳燈》悠揚婉轉的唱腔,意境深刻的唱詞,字字句句扣人心弦。整個演出期間,許多臺灣同胞被劇情感染,留下了感動的淚水,現場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傳燈》劇中有一段情節:新開口説話的小弘忍,要到雙峰山向四祖道信拜師學佛,在與母親拜別之時,兩步一回頭,三步一叩首,這一情節撩起了許多臺灣同胞的回憶。臺北一位姓嚴的湖北籍老兵動情地説,當年他十七歲被拖去當兵,在與母親別離之時,母親撕心裂肺的呼喚至今仍響在耳際,以至於看戲時老淚縱橫。

  原籍黃梅縣苦竹鄉的“大陸新娘”柳姍女士,是臺北湖北同鄉會的成員。在臺北演出期間,她一直忙於會務組織及服務工作,總在“搶”空暇時間看戲。她説,聽到家鄉的黃梅調,感到很親切,心裏也得到莫大的慰藉。

  臺灣中華文化交流協會秘書長陳威丞先生、副秘書長陳崇遠先生,一直陪伴服務黃岡文化交流團輾轉臺北、高雄、苗栗等地,連續觀看了四場黃梅戲《傳燈》,以至於能記住其中許多精典唸白和唱詞。“這臺戲太好看了,感覺還沒有看夠”,11月5日下午,在全體演職人員離臺返程之時,陳崇遠先生到機場送行時説。

  除了通過文化交流促進和平、增進認同之外,黃梅戲《傳燈》在臺灣巡演期間,黃岡文化交流團還借機參訪有關企業和臺商,宣傳黃岡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及寬鬆的招商引資政策。

  黃梅縣也帶來了宣傳光碟和宣傳冊,邀請臺灣同胞多到黃梅旅遊觀光、投資興業。(台灣網黃岡市通訊員 王政 吳國政)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