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絕對貴州文創商品設計大賽”舉行

2015年07月28日 16:48: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7月28日貴州訊 7月25日,由貴州省美術家協會、多彩貴州文化産業發展中心主辦,“絕對貴州”創意設計聯盟團隊、孔學堂文化發展(貴州)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承辦的“絕對貴州文創商品設計大賽”頒獎典禮暨兩岸文創交流論壇,在多彩貴州文化創意園舉行。為了昇華大賽的意義,讓大賽不止于比賽,主辦方還特意邀請了臺灣的青年設計師和文創界人士。

  這些設計師,有的拿過德國紅點設計大獎,有的擁有自己的文創産品品牌。他們的經驗和思維,與貴州本土文創設計師碰撞出了火花。

  絲娃娃是貴陽的傳統小吃,一張面皮裹上各色菜品,再澆上酸湯,一口下去,無比享受。

  而在設計師婁波的創意下,以後吃一次絲娃娃獲得的可能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還有視覺和精神的昇華。因為,他將貴州的名勝古跡、民俗風情搬到了絲娃娃的面皮上。

  7月25日,“絕對貴州文創商品設計大賽”頒獎典禮,在多彩貴州文化創意園多功能劇場舉行。

  設計師婁波的作品“絲想”獲得了“絕對文創大獎”。“絲想”以絲娃娃的面皮為基礎,在面皮上使用特殊工藝,壓制出有貴州特色的圖案。

  圖案的內容豐富多彩,可以是貴州的名勝古跡山水風景,比如甲秀樓、青岩;也可以是貴州少數民族的圖騰,比如魚和蝴蝶等。

  “我發現,我們做創意産品,大多數做的都是生活用品,在食品方面做創意産品的很少,我自己以前就從來沒有做過。”婁波説。

  “我們都知道,絲娃娃是貴州的一種非常流行的小吃。很容易被人接受,不只是貴州本地人喜歡,很多外地人也喜歡。”婁波認為,做創意産品的設計,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接受度高,這樣創意才有變成産品的可能。

  貴州美術家協會設計藝委會主任、絕對貴州召集人周子鴻評價“絲想”,這個創意很巧妙,把創意融入到了生活當中,“設計就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事情。”

  為了昇華大賽的意義,讓比賽不止于比賽,大賽的主辦方特意從臺灣請來了幾位年輕有為的設計師和文創界人士,為大賽頒獎,同時與貴州的設計師進行碰撞交流,為貴州的文創産業發展提一些意見。

  臺灣MOCA bricks創意積木品牌創始人曾銘宇認為,好的文化創意産品,就是要將現在、過去、設計、美學進行碰撞,産生火花。“現在,就是我們生活的當下,是説這種産品要為生活服務。過去就是技藝的傳承,我們可以從中尋找靈感。設計就是解決問題的手法,美學就是産品最終實現的形態。”他解釋。

  臺灣自由設計師賴佳韋也認為,設計師做創意産品的過程,要想的不只是設計的事情,其中有百分之七十都是設計之外的事。

  2011年,對環境保護一直很關注的賴佳韋,想做一個關於溫室效應的創意産品,他希望通過産品能夠引起人們對溫室效應的關注。

  他想到了通過杯墊入手,這樣的想法也是來源於生活中。“我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咖啡,杯墊就是必不可少的物品。我就想,杯墊似乎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東西。能不能把杯墊與溫室效應相結合呢?”

  實現賴佳韋想法的關鍵,在於他偶然從同學那裏得到的一種顏料。這種顏料遇到溫度會變色。這剛好跟溫室效應的溫度對應了起來。

  最終,他設計出了感溫杯墊。這種感溫杯墊不是普通的變色杯墊,杯墊的感溫圖案蘊含了賴佳韋溫室效應的想法。

  比如他將一棵樹畫在杯墊上,樹冠是用感溫塗料上的顏色。常溫的時候,樹木呈現出來的狀態是蔥蘢繁茂。可以一接觸有溫度的杯子,感溫塗料的顏色就會消失,樹冠也就消失了。

  賴佳韋像借此提醒人們,溫室效應繼續發展,地球上的綠色有一天就可能消失。

  這組溫室效應的設計,獲得了2012年的德國紅點大獎。貴州民族文化是文創産品的土壤

  來貴州幾天,幾位臺灣設計師和文創人士共同的感受就是,貴州的景點缺乏文化創意産品。

  比如甲秀樓,“那個閣樓裏面有人在賣字畫,但是沒有任何文創産品。所以我們也就只能逛一下,就走了。”臺灣華品文創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王承惠遺憾地説。

  臺灣目逆設計有限公司的研發部總經理凱文對此也深有體會,他遊覽青岩古鎮,覺得古鎮的感覺是很不錯,但是缺乏有特色産品。“古街上面買的産品可能我在貴州的其他景點都可以買得到,而且這些産品都是很初級的旅遊商品,談不上有文化創意在裏面。”

  王承惠認為,貴州做文創産品,應該還是有優勢的,“貴州有優美的山水,和民族文化,這就是做文化創意産品的基礎。”

  凱文也主張,“文化是設計的土壤和養分,設計是文化表達的語言。貴州的民族文化,就是滋養文創産品的土壤。”

  那麼為什麼貴州的文創産業還一直髮展不起來呢? 有人認為,貴州缺少好的設計師。

  而實際上,貴州是擁有一批本土的優秀設計師的。比如,這一屆文創設計大賽舉辦,就徵集了不少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也被做成了一本精美的作品集。

  然而,遺憾的是,這些好的創意作品就止步於此了。它們只停留在紙面上,幾乎沒有成為産品的設計。

  婁波的剛剛獲獎的“絲想”就遇到了這個問題。他坦言,儘管獲得了文創大獎,但是將他的設計變成産品,還是有一定難度。

  “一個是工藝問題,怎麼才能使得圖案以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呈現在面皮上,需要反覆的實驗。另一個就是投資的問題,做文創産品需要資金,我現在還找不到投資人。”婁波説,他打算如果實在找不到投資人,就自己想辦法籌錢來做,“但是有一定難度。”

  儘管存在諸多問題,但是王承惠認為,貴州的文創産業還是有很大潛力。

  “正因為這裡沒有被開發,不像北上廣那些城市的市場都已經趨近飽和,所以這裡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慢慢培育市場。而且聽説貴陽的消費力很強。”他説

  對於王承惠的看法,孔學堂文化發展(貴州)股份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張銘很贊同,“不久前,我們公司從臺灣採購了一批文創産品,在一些商場裏做臨時的文創産品的集市。本來我們只是想試一下,不抱很大期望的,但是做了幾期下來,效果非常好,出乎我們的預料。”

  而作為絕對貴州設計師聯盟發起人的周子鴻,也希望能夠通過類似文創設計的大賽,為貴州的文創設計搭建一個平臺,吸引投資。

  雖然是第一屆比賽,但是周子鴻已經從中看到了可能,“比如孔學堂公司,他們作為比賽的主辦方之一,就有很多資源,可能會帶來一些景區或者公司的投資意願。”他説。

  同時,這次比賽,也吸引了一些省外投資者的目光。成都魚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常玉麟,昨天特意從成都趕到貴陽來,為的就是在這次大賽上尋找好的設計。

  “我們又資源,有渠道,但是特別缺設計師,所以這次來貴州我是來對了。”他説。 (台灣網、貴州都市報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貴臺宣]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