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演講

2015年07月07日 11:51: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7月7日貴州訊 6月27日下午,一場圍繞新常態新機遇下,兩岸如何抓住機遇,開創綠色産業合作新前景的主題論壇,在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舞陽河廳舉行。論壇由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梁琪主持,臺灣環境永續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陳龍吉、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臺灣工研院知識經濟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杜紫宸、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斐章、南京大學教授孫寧華、臺灣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佘日新分別作了主題演講,提出的觀點新穎獨到,令人耳目一新,贏得陣陣掌聲。以下為陳龍吉演講。

  尊敬的陳雲林會長、江丙坤會長、劉曉凱先生、朱校長以及梁院長,在場諸位嘉賓,諸位海峽的學者、專家,非常高興也非常榮幸來參與這次論壇盛會。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兩岸綠色産業合作與發展》,下面我就幾項問題向各位進行闡述。

  第一,怎樣來處理污染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探討和解決的重要事項。大陸有大陸的強項,臺灣有臺灣的經驗,如何互相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簡單的來説,北京APEC藍,大家覺得好舒服,但是冬天春初的時候,北京卻是兩三百的PM2.5。臺灣有民眾抗議,説怎麼PM2.5那麼高,臺灣PM2.5是30,國際標準是15,説明大家對現在生活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了。現在大陸的決策非常的明快,執行力非常的強,政府出臺了空氣十條、水十條,説明大家都非常重視環境污染的問題。總之,污染的問題要大家一起來解決,這就需要搞合作。我們與中國環境科學學院在2012年就簽訂了合作備忘錄。

  第二,垃圾處理問題,陸陸續續的也遇到過很多的困難,進行了很多的探索。臺灣巴黎焚化廠,遠遠看過去非常漂亮,因為它全部都是玻璃幕墻,現在很多人結婚拍照都找那個地方。當年我們在研究怎樣減少民眾對垃圾焚化廠的抗爭,後來我們就提議把煙囪做成方型的,大家看著像博物館,很漂亮的建築,或許大家的抗議會減少。後來,我們乾脆就找中國最有名的建築設計師,多花了新台幣6000萬,由他設計方型的玻璃帷幕,方型的煙囪,這個地方現在變成非常漂亮的景點。

  臺灣的資源回收體系也做得很細,已經做了十幾年。適宜回收的項目很多,我們已經公告的有13種,被回收利用比例高達95%。其實這個是德國的技術,臺灣引進之後,由永發會下面設立的公司經過多次的設計和演練,把它的工藝修正到比較理想的階段。以前一天只能處理200台冰箱,現在我們這個機器一天可以處理1000台到14000台,這樣一個資源回收綠色産業我覺得可以大力的推動。據資料顯示,貴州現在有很多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出來之後就變成污泥,這些污泥以前就是運到其他地方去倒掉,事實上污泥也是一種資源,這些污泥可以回收再利用,可以作為燃料,以及做成其他相關建材。

  第三,環保科技園區的建設也很重要。臺灣的科技園區現在已經弄到土地都沒有了,要不然就是土地太貴了。而大陸的土地那麼豐沛,大家可以利用這樣的資源以及相關的資金,由銀行給予綠色産業大力的協助,可以由這樣一個好的引申點來促成很多環保産業成功的發展。臺灣也推動生態工業區,這幾年推動得非常好,把節能減排工作做得非常理想。

  總之,希望導入綠色科技,讓綠色産業發展帶動綠色就業,培養環保專業人才,推動兼顧能源、綠色、人才、社會的平衡發展,希望兩岸發揮各自優勢,以大陸的工業搭配臺灣的技術以及相關的管理模式來進行合作,制定更好的標準,引領産業推動綠色産業發展。建議可以找一些適當的地方,甚至幾個單位可以設置相關的平臺,規劃綠色産業多元展示應用園區或試點示範工程,推動兩岸之間綠能的産品、綠能的技術,能夠真正進行非常有效率的合作。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邁向一個環保合作新的時代。

  我也利用這個機會提議,剛剛我進來時,把今天早上開幕式時候的礦泉水拿在手上,早上的礦泉水只喝了一半,沒有喝完的水下午開會還可以繼續喝,所以希望在場各位,如果桌上的礦泉水沒有喝完請帶回去,這樣能節約我們的水資源,謝謝各位。

[責任編輯:貴臺宣]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