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媒體到四川採訪拍攝非物質文化遺産電視專題

2015年06月25日 10:40:00來源:台灣網

  攝製組採訪拍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德陽綿竹年畫

  攝製組採訪拍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德陽綿竹年畫。(圖片來源:四川省臺辦)

  台灣網6月25日成都訊 6月10日至18日,在省臺辦及各地臺辦有關人員陪同下,臺灣中天電視臺《開放新中國——秀芳點題》欄目攝製組記者先後赴四川瀘州、眉山、成都、德陽等地,攝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成都漆器、德陽綿竹年畫、瀘州分水油紙傘、眉山青神竹編等電視專題,拍攝“非遺”技藝演示以及複雜的製作工藝流程等,採訪“非遺”傳人成功背後鮮為人知的學藝、發揚、傳承等感人故事,展示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

  6月10日至11日,攝製組一行赴瀘州市,採訪拍攝製作分水油紙傘電視專題。瀘州分水油紙傘已有四百多年曆史,享有“中國民間傘藝的活化石”美譽。油紙傘製作工序多達九十多個步驟,使用工具一百多樣,其製作工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2014年還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産品保護。攝製組專訪了油紙傘傳承人、“中國傘王”畢六福及其子畢原紳,詳細了解了畢六福學習制傘手藝、艱難創業接手油紙傘廠等,以及其子畢原紳辭去工作,攜妻帶子返鄉,幫父親在網路上推廣油紙傘,開展創意行銷等的特殊經歷與故事。攝製組還較為詳細地了解了近年來當地政府和油紙傘傳承人積極探索從被動保護到自主開發、走市場化的新路,通過網際網路銷售,走進文博會,與高校聯辦基地培訓人才等措施,讓油紙傘技藝得以“在生活中傳承”,産品暢銷海內外等情況。攝製組還一一拍攝了選竹、浸泡、削傘骨、鎖孔、穿線、組合、糊紙、柿子水、手工石印繪畫傘面、刷桐油、晾乾等油紙傘特殊製作技藝與繁瑣的工藝流程,以及油紙傘作品等。

  6月13至14日,攝製組一行赴眉山市青神縣,採訪拍攝製作青神竹編電視專題,專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人、國際竹編藝術大師陳雲華。在陳雲華創建的青神縣中國竹藝城,陳雲華向攝製組講述了他從孩提時代開始學習竹編一路走來的艱辛,到1991年通過竹編賺取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再到中國竹藝城的創建與繁榮等許許多多的精彩故事,還暢談了如何實現讓竹編技藝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夢想。在採訪中,陳雲華還向欄目組講解了選竹、鋸竹、刮青、分層再到分絲、編織等一整套竹編製作工藝。他還表示,希望更多的臺灣同胞到四川了解青神竹編,感受四川獨特豐厚的自然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産。

  6月15日至16日,攝製組一行赴成都市,採訪拍攝製作成都漆器工藝電視專題片。攝製組深入成都市漆器工藝廠,詳細了解拍攝割漆、生漆加工、制胎、上漆等漆藝製作工序,近距離感受罩漆、描金、堆漆、填漆、雕填、螺鈿、犀皮、剔紅、款彩、熗金等工藝流程,現場拍攝經過上百道工序製作出的盒、筐、盤、杯、壺、案、筒等美輪美奐、滲透絕活的漆器物件,向兩岸觀眾呈現承載著中華文化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攝製組還對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成都市漆器工藝廠漆藝設計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尹利萍進行了專訪,道出大師克服種種困難、把畢生精力投入漆藝製作,毫不保留傳授製作技藝,積極想辦法讓這項工藝傳承下去的一個個真情故事。

  6月17日至18日,攝製組一行赴德陽綿竹市,拍攝製作綿竹年畫電視專題片。攝製組先後在綿竹年畫村、綿竹年畫博物館等地,拍攝採訪了綿竹年畫的製作工藝、傳承人一日生活、師徒傳授技藝等內容。攝製組對綿竹年畫傳承人、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胡光葵進行了專訪,詳細了解了胡光葵擔任綿竹年畫博物館館長16年間,歷經“5.12”汶川特大地震,尋找年畫藝人,搶救館內珍藏的年畫作品,重建綿竹年畫博物館,推銷綿竹年畫等感人故事,還對年畫村以年畫為載體發展鄉村旅遊帶領群眾致富增收的舉措,以及一年一度的綿竹年畫節傳統民俗活動等作了較為詳細的了解。

  在9天的採訪拍攝中,攝製組一行對四個專題進行了深挖細拍。他們感慨地表示,“非遺”傳承不但是技藝的相傳,更是文化的穿越。(台灣網、四川省臺辦、成都、德陽、瀘州、眉山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