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知名女作家陳若曦赴四川參訪交流

2015年05月25日 09:23: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5月25日四川訊 日前,在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的陪同下,臺灣知名女作家、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首任會長陳若曦率團赴川,開展參訪交流活動。陳若曦一行先後參觀了杜甫草堂、青城山、金沙遺址等蜀文化勝地,與四川知名作家阿來、魏明倫等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期間,四川省委常委李登菊、省臺辦主任周敏謙、省臺聯會長劉琪、省作協主席阿來分別會見了陳若曦一行。

  行走四川 穿越千年蜀文化

  四川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金沙遺址、青城山、杜甫草堂、安仁古鎮……行走在四川,古跡一處接著一處,其獨具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深深吸引了參訪團一行。

  詩聖著韆鞦,草堂留後世。杜甫草堂,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 被視為中國文學史上的“聖地”。陳若曦女士此前曾多次來川,對杜甫草堂十分推崇。參訪團到四川的次日就來到草堂,緬懷詩聖風骨,追頌唐詩華章。穿過史詩堂、柴門一路走來,聆聽著導遊的娓娓講述,在杜甫塑像前駐足凝望,在千古楹聯前悉心品讀,在茅屋故居中感受詩聖情懷,參訪團一行沉浸在濃郁的文化氛圍中。參訪團成員、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臺灣分會理事兼財務長徐卉卉感嘆道,站在杜甫的故居前,好似真的能體會杜甫當年的生活,這是一種美妙的體驗。

  作為古蜀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展示場所之一,金沙遺址悠久的歷史和令人矚目的考古發現令參訪團一行震撼不已。參觀途中,大家不時在跨越3000年的遺跡和文物前駐足流連,對古蜀文明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特別是精美絕倫的太陽神鳥金箔、神奇的黃金面具,令參訪團一行不斷感嘆古蜀先民豐富的想像力、非凡的藝術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水準。他們表示,金沙遺址見證了古蜀文化的歷史傳承,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仁古鎮被冠以“中國博物館小鎮”之名,展示了川西近代百年曆史的更疊。沿劉氏莊園、安仁老街行來,參訪團一行詳細了解了劉氏莊園獨具特色的建築及其耐人尋味的家族史。參訪團成員、臺灣婦女寫作協會理事長林黛嫚表示,在安仁,林立的博物館和老公館猶如歷史碎片,拼湊起來就是完整的百年風雲圖,讓人觸摸到歷史的氣息,令人感動。

  在世界文化遺産青城山,感受悠久的道教文化,體會醉氧慢生活;在承載老成都記憶的寬窄巷子,感受最成都、最市井的民間文化;在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和憨態可掬的大熊貓近距離接觸;在黃龍溪古鎮,感受川西民俗,體驗成都原滋原味的休閒生活方式。參訪團成員、臺灣義守大學專案講師歐怡君羨慕地説,四川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文化氣息,四川人民生活在如此詩情畫意中,著實令人羨慕。

  對話四川作家 凝聚文學智慧

  聽聞陳若曦一行要來參訪,正在臺灣參加兩岸作家筆會的“巴蜀鬼才”魏明倫特意提前返回四川,以東道主的身份引導陳若曦一行參觀了“魏明倫文學館”。

  9歲唱戲,14歲開始發表作品,今年73歲的魏明倫已從藝64載,因多方面成就被稱為中國當代九大劇作家之一。魏明倫文學館珍藏有大量魏明倫辭賦手稿,廣場上刻有他創作的《磨盤賦》,並依據文意製作了雕塑。魏明倫親自擔綱講解向陳若曦一行詳細介紹了文學館的情況。在細心聽取解説的過程中,陳若曦不時將館中陳列的魏明倫辭賦大聲讀上一段,或者詼諧地點評幾句,對文學館給予了熱情稱讚。得知魏老與夫人結婚45載,臺灣朋友剛在臺灣為他們補辦了一場婚禮時,陳若曦表示,魏老夫婦結婚50週年紀念由她來辦,作為基督教徒的她將為魏老辦一場盛大的基督教婚禮。

  在文學館,兩岸作家們展開了一番關於兩岸文學現狀的對話。臺灣作家們暢談了各自對蜀文化的認知和理解。他們認為,文化無處不在,不管是飲食、娛樂或者信仰都是文化,四川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歷史上涌現了一大批文化名人,這些也啟發著當代作家的靈感與激情。談到臺灣文學現狀,臺灣青年教師歐怡君説,臺灣年輕一代受西方文學影響較多,對於中國文學的接觸較少,這次參訪體會到四川對文化的尊崇,對文化人的敬重,感觸很深。座談中,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對兩岸藝術家、知識分子致敬,他説全國臺聯將更加注重兩岸藝術家的交流交往,更好地服務於兩岸文化交流。

  與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交流是此次活動的高潮之一。阿來是茅盾文學獎得主,陳若曦的傷痕文學創作名揚華語文壇。兩位作家的思想的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暢談文學,交流心得,談古論今,令聽者拍手稱快。阿來振臂呼籲,“兩岸作家要加強交流,為兩岸共圓中國夢作出貢獻”,獲得陳若曦的強烈贊同。

  五天的參訪交流活動短暫充實,錦繡天府,文化巴蜀,被參訪團一行銘記於心。四川省臺聯會長劉琪對全國臺聯邀請陳若曦一行來川參訪表示感謝,他説,兩岸藝術家的交流,對於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加深兩岸人民相互了解、共同繁榮中華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希望參訪團一行將在參訪交流活動中挖掘到的創作素材、尋找到的創作靈感,透過妙筆與受眾分享,也希望今後全國臺聯牽線更多的臺灣藝術家來川交流。(台灣網、四川省臺聯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