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尋根夷陵覓親人 臺灣教授終圓夢

2015年04月14日 15:50: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4月14日宜昌訊 “陳主任,非常感謝您的真情幫助,在這麼短的時間裏幫我找到了故鄉的親人,您高效的工作效率讓我了卻了父親的遺願,再次感激。扣首!——曾世昌敬上。”一條來自海峽彼岸的資訊,如此這般誠懇的感謝,讓我這個曾經在臺辦系統奮戰過的人,為能再次為臺胞服務、圓夢而著實感到驚喜與興奮。

  事情還要從4月10日説起。那一天,陽光明媚,我剛到單位,手機鈴聲響起。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段話:“曾世昌,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祖籍宜昌縣(現夷陵區)羅四鄉河西坪(羅惹坪)。父親從軍後留在了臺灣,曾院長是臺胞二代,拜託我們幫助尋找故鄉的親人。家人的基本資訊是:他的父親曾慶榮、伯伯曾慶祥、叔叔曾慶惠、侄兒曾繁厚、侄媳章玉英、侄孫女曾祥萍、侄女曾祥軍、還有侄子曾繁海等……麻煩你了,謝謝!方應富。”我隨即給市臺辦方科長打電話了解情況,這才明白個中緣由。

  原來,尋親之路起于福建工程學院與臺灣雲林科技大學聯合舉辦的“人才聯合培訓計劃”啟動儀式。福建工程學院海峽工學院邵俊先生在與臺灣雲林科技大學工程學院曾世昌院長工作之餘的閒聊中,偶然得知曾先生是大陸人且是湖北老鄉時,頓時一股同鄉血緣情誼油然而生,相談甚歡。後來,曾院長便委託邵先生幫其在大陸尋親。為了更好地獲取線索,邵先生一邊與宜昌市臺辦聯絡尋親事宜,一邊委託在宜昌市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工作的大學同學幫助尋找,於是,市臺辦聯合夷陵區臺辦開始幫助曾院長尋親。

  面對曾院長提供的地址和資訊,我們有些犯難。畢竟是70多年前的事情,隨著行政管轄多次變革和城市鄉村變遷,當初的地名可能已經改變或者不存在。特別是近年來小鄉變大區、後又撤區並社、大社改小鄉(總支、辦事處)、合村並組等,加之鄉、村、組幹部日益年輕化,他們對幾十年前的事情根本不清楚,這一系列情況給曾院長尋親帶來很大的難度。

  為了更好地確定尋找方向,我仔細查閱研究了夷陵區(當時稱宜昌縣)四十年代的地圖,曾院長口中所述的羅四鄉即現在的分鄉鎮。確定好地理位置,我于當日上午前往分鄉,第一時間找到當時的鄉鎮幹部、已經退休在家的袁國悅,萬幸的是,他對當時的情況十分熟悉,據他介紹,羅四鄉就是現在分鄉鎮的大中壩村。在他的帶領下,我們立即趕往大中壩村,找到60多歲的村組幹部楊正剛説明來意和基本情況。得知臺胞要尋找親人,他十分熱情地幫助我們查閱資料。他回憶説:“曾慶榮當兵到了臺灣,曾慶祥幾年前已經去世,曾慶惠很早就離鄉現在下落不明。”説到這裡,他的神情透露出一絲遺憾,但隨即他表示曾繁厚、章玉英、曾祥萍、曾繁海等人現在就住在大中壩村一組,同時提供了曾繁厚和曾繁海的聯繫方式。想到這麼快能幫助臺胞找到親人,我興奮不已,迫不及待地將資訊反饋給市臺辦和邵俊先生。

  為了確認曾院長親人的情況,我回到辦公室後馬上致電曾繁海。得知資訊後,曾繁海更是迫不及待地帶上家中相關親屬的照片來找我,拜託我將照片發給曾院長。曾院長看到照片後非常感動,當時就打來電話與曾繁海通話,電話中兩人數度哽咽,有好多的話要説卻又不知從何説起,場面一度讓我熱淚盈眶。最後,曾繁海告訴我,堂哥表示會儘快安排時間回故鄉探親祭祖,二人相約見面後詳聊,暢敘遺失多年的親情。

  送走曾繁海,我陷入沉思。作為一名對臺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對臺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半天的尋親之路,圓了半輩子的夢,臺胞一句發自肺腑的感謝,我想就是對我們最好的慰藉。(台灣網宜昌市通訊員 陳民)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