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臺灣學子的侗鄉情:天籟侗歌縈繞腦海

2014年08月22日 09:34: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8月22日通道縣消息 侗族村寨天人合一,侗族建築奇特壯觀,侗族群眾淳樸熱情,日前,臺灣學子宮相芳聊起侗族的山水人情時,感動之情溢於言表。

  宮相芳是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研究生,2013年7月,以張駿逸教授為團長的“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湘西侗族建築藝術實習隊”一行,對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侗族古寨等建築藝術進行了考察調研,宮相芳是實習隊中的一員。

  “初來這裡,雖然時間短暫,但我當時確實被這裡的侗族吊腳樓與風俗民情深深吸引。古樸的村寨,獨特的建築,一座座飛渡溪流的橋梁,婉蜒清澈的溪水靜靜地流淌著……就像一幅靜默的水彩畫”,宮相芳如是説。

  其實,到過通道侗寨的人都知道,侗族的建築獨特,全木製,風雨樓、鼓樓、涼亭為侗族建築三寶,不要一釘一鉚,桿欄式吊腳樓,天人合一;侗族大歌合聲,天籟悠揚……

  “回到臺灣,侗族獨特的建築與天籟悠揚的侗歌始終縈繞在我的腦海裏,這就是我再來這裡的動力。”宮相芳一邊説著,一邊與侗族群眾哆嘎哆吔。

  宮相芳説,今年學校佈置研究生論文撰寫相關事宜,由於自己對通道侗族的獨特建築非常感興趣,於是把自己研究生論文的調研定在了通道坪坦鄉高步侗寨。

  有著“千戶侗寨”之稱的通道百里侗文化長廊的高步申遺古侗寨,劃分為高上、高升與克中三個行政村,這裡是侗族建築的原始版本,這裡是外來遊客來通道必去的一個地方,這裡自然也成為學者考古研究侗族文化的首選地,宮相芳也不例外。

  “小宮來村裏還只有大半個月,已經能用侗語和村民進行簡單交流了。現在我把她作為‘乾女兒’,並且安排居住在自己的家。”高升村吳仁先高興地説。

  宮相芳説,自己與吳仁先阿姨認識還得從通道大戊梁歌會説起。

  在大戊梁歌會現場,宮相芳巧遇正在參加歌會的吳仁先,兩人經過短暫交流後,相互有了認識,這正因為此次歌會相遇為吳相芳後來居住在吳仁先家奠定了一定基礎。

  “我就覺得很神奇,在大戊梁歌會,我剛好牽到吳仁先阿姨的手,我們一直牽著到最後有點放不開、也不想分開,我就問吳阿姨住在哪?她説居住在坪坦高步。當時心裏就覺得很有緣,因為高步正好又是我想要去調研的地方。”宮相芳想起大戊梁歌會與吳仁先認識的情景,現在還記憶猶新。

  今年暑假期間,宮相芳與自己同窗學友商建和從寶島臺灣來到坪坦高步侗寨,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究生畢業論文社會調研。吳仁先不但熱情的接待幫助解決了食宿問題,而且更是在生活上對她們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讓遠從海峽對岸來的宮相芳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同時吳仁先也享受著宮相芳在身邊的日子,吳仁先育有3個兒子,宮相芳的到來也完成了她一直想要個女兒的心願。

  居住安定好後,宮相芳每天的工作就是行走于高步村寨的各條小巷,了解侗族群眾生活的特點,採集侗族寨子的整體佈局和建築特點的一些素材,在自己繪畫的平面圖上一一標注出侗族村寨的每座吊腳樓,並將手中的錄影機拍下自己每天看到的侗族景觀。

  在一個月的走訪調研中,宮相芳對高步侗寨民族文化與建築特點已瞭如指掌,並且已融入到侗族群眾生活中,對侗族建築的研究、保護與使用推廣有了自己更高的見解。

  宮相芳説,侗族建築的靈魂點就是不用一釘一卯,而且銜接得非常牢固,這是需要智慧的。同時,侗族村寨依山傍水而建,與周圍環境結為一體,建築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正好融合了整個自然環境,從人居住的空間可以看到這群人的特性、優點,是一個很特別、很完整的觀察點。

  經過翻閱書籍、走訪村民和文化部門,加上自己實地的調研和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宮相芳慢慢成形的不僅僅是自己的論文,更是對一種民族文化的認識。

  在交流過程中,宮相芳不但對侗族建築表現出較強的癡迷,而且對於居住在侗族建築中的群眾更是戀戀難捨。

  侗族建築吸引了臺灣學子,臺灣學子也被這兒的侗族建築文化所深深吸引。現在,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建築與文化將吸引外來更多學者所關注,通道侗族建築文化也會在大家的關注下走上全國,走上世界……(台灣網通道縣臺辦通訊員 吳洪亮 禹青林)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