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專訪台灣京劇伶人潘俊仁:中華文化令我感動至今

2014年08月07日 11:15:00來源:台灣網

潘俊仁(左)表演《貴妃醉酒》選段

潘俊仁(左)表演《貴妃醉酒》選段。(圖片來源:上海市臺聯)

  台灣網8月7日上海消息 一位風華正茂的臺灣青年,一位迷戀京劇的美術教師,一位感動於中華文化並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的有志之士,他就是擁有京劇、美術雙學位的臺灣京劇演員潘俊仁。初見潘俊仁,是在上海市臺聯舉辦的“舞動青春唱響未來”——第八屆滬臺中學生才藝交流的舞臺上。

  面容秀美、柔情款款的“楊貴妃”甫一齣場,就吸引了全場觀眾的目光。一段《貴妃醉酒》演罷,飾演貴妃娘娘的潘俊仁開口主持,大家如夢初醒,這位一舉手、一投足皆韻味十足的貴妃娘娘竟是位不折不扣的大男生。大概由於京劇選段《貴妃醉酒》給人的印象實在深刻,此後,凡有同仁提及潘同學,皆言“貴妃”如何如何。7月中旬,潘俊仁來滬參加滬臺青年夏令營,有幸聽他講述了自己的中華文化情緣。

  播種美術收穫京劇

  潘俊仁最早結緣中華文化,是從兒時學習書法開始。到了高中階段考上美術班後,他開始系統學習素描、水彩、國畫等繪畫藝術。這一時期,他對中華文化的感覺日益強烈。聽民樂,有時他會激動得全身熱血沸騰,有時卻能體會到水墨在紙上緩緩暈開的那種沉靜之美。對書畫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著迷使他在畢業時選擇到華梵大學美術學系繼續深造。華梵大學的創辦人為佛教界人士釋曉雲法師,以“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為創校宗旨,以“德智慧仁”為校訓。也許是因為受學校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的吸引,升學時本有機會選擇公立大學的潘俊仁還是選擇了這所學費較高的私立院校。

  順利進入美術學系後,潘俊仁十分珍惜學習機會,每週都要用掉一百張紙練習。他的勤奮與刻苦很快換來了繪畫技巧的嫺熟,此時,教授告訴他,中華文化皆有道,書有書道,畫有畫道,不懂得繪畫之道、缺乏感情的人只能成為停留在技法上的畫匠,而不是畫家。十九歲的潘俊仁對此似懂非懂,他認真地請教老師,怎樣才能獲得繪畫之道。老師建議他去欣賞傳統戲曲,從中尋找獲得畫道的靈感。聽了老師的話,潘俊仁差點啞然失笑,那時他內心的真正想法是:傳統戲曲不是老人家聽的嗎?這种老掉牙的東西適合年輕人嗎?

  2006年8月,中國京劇院一團在臺北演出京劇全本《四郎探母》,于魁智、李勝素等大師紛紛登臺。第一次走進劇院欣賞京劇的潘俊仁感動得淚流滿面,那一刻,從小到大在他身上積累的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情似乎在瞬間突然爆發。潘俊仁目不轉睛地欣賞著臺上的表演,他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古老的北宋,與臺上的演員一起經歷著劇中人的喜怒哀樂。那些唱、念、做、打的動態的美,深深地吸引了他。有了這一次的看戲經歷,他對京劇藝術的熱愛一發而不可收。在京劇藝術的欣賞中,潘俊仁發現從書畫到京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大學畢業後,潘俊仁服了一年兵役,之後在一家創意動畫公司任職動畫師。儘管工作和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夠較好地結合,但他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現在的生活就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越是認真地思索,他越發現自己對京劇的感情無法割捨。終於,他下定決心要考臺灣戲曲學院,進專業教學機構全身心投入京劇藝術的學習。2010年,他很幸運地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考入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學系學習。憑著四年的刻苦與努力,加之對京劇藝術的獨特領悟,潘俊仁已於今年6月順利畢業,並從臺灣地區1200多名應選大學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即將於9月赴美國洛杉磯、舊金山等地交流才藝的臺灣青年交流訪問團的128位成員之一。

  上海給我豐富靈感

  7月中旬,來到上海,記憶中的上海元素又被喚醒,曾經在臺灣了解的關於上海的片斷逐漸生動地連結起來,潘俊仁腦海中的上海印象漸次清晰而完整。潘俊仁説,記得在十六七歲上高中時,就特別喜歡老上海的懷舊風情。那時,他還對上海話發生了興趣,特意到書店買來關於上海話的書籍進行研讀。

  在潘俊仁眼中,上海的一切都那麼富有靈性,仿佛能帶給學藝術的人無窮無盡的靈感。站在浦東江畔眺望浦西的萬國建築博覽群,百年前的十里洋場和百年後的現代上海僅有一江之隔,潘俊仁油然而生一種時光交錯的感慨;走在上海的街頭巷弄,看那日漸稀少的老式石庫門民居伴隨著周圍林立的高樓,潘俊仁似乎穿越歷史,看到當年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在上海的輝煌。潘俊仁説,也許因為自己是個感性的人,上海從新到舊、從舊到新的不同風貌總能觸發自己的很多想像。

  上海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它的神奇就在於包容和創新並存。譬如:無論書畫還是戲劇,原有的藝術來到上海總是會發展出有上海特色、上海味道的新藝術,對這種新藝術人們通常稱之為海派藝術。上海這座城市就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在保護舊有傳統和地方特色的同時,亦不排斥新的東西;它仿佛是一座大熔爐,經過去蕪存菁的過程,融合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上海特色。

  期盼兩岸更多交流

  在大學學習期間,潘俊仁有不少機會接觸大陸同學,他説大陸同學令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國際視野相當好,這種好甚至可以用令人震撼來形容。兩岸學子在談話交流中,無論提及哪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大陸同學都可以很快切入,有些大陸同學甚至對世界局勢、各國最新時事動態瞭如指掌,不僅知道是什麼,還能講出為什麼,不僅有現象的觀察,還有自己的思考和剖析。相比之下,創意豐富、活潑好動的臺灣年輕人可能對流行文化更為了解。

  兩岸年輕人由於成長環境不同,思維方式、表達方式都有差異,希望兩岸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更多地進行交流互動,在交流互動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潘俊仁特別建議臺灣年輕人多到上海走走看看,實地體驗上海的發展變化,感受上海的不同風情:古典的、現代的、在地的、國際的。只有身臨其境,才會感受到不一樣的衝擊,才能切身體會到一個城市的魅力。對於自己可愛的故鄉人,潘俊仁這樣評價:由於在海島生活,人們習慣於彼此關心照顧,因此臺灣人特別善良、可愛、人情味很濃。他真誠地邀請大陸朋友到臺灣做客,去感受美麗的臺灣、溫情的臺灣。

  如果有機會,潘俊仁非常希望到上海發展。他説,在上海工作除了能夠拓展視野、廣交朋友、豐富經歷之外,上海優美的城市環境、海納百川的文化氛圍、國際化的交流平臺對他都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台灣網上海市臺聯通訊員 王茜)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