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上海與臺北的《雙城故事》:交流合作的文化見證之一

2014年07月04日 13:10:00來源:台灣網

上海與臺北《雙城故事》贈書現場合影留念

上海與臺北《雙城故事》贈書現場合影留念。(圖片來源:上海市臺辦)

  台灣網7月4日消息 日前,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屠光紹在臺北市將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雙城故事——從上海到臺北的一次文化平移》一書,作為禮物贈送給了臺北市長郝龍斌。這本書,成為深化上海與臺灣新一輪城市交流與合作的文化見證之一,也成為眾多媒體關注的焦點。

  本書作者車守同(筆名吳漢仁),在臺北長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是較早探訪大陸與上海的臺灣新聞界知名人士。曾擔任臺灣海基會理事,現為中正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臺灣世界大同出版社社長。在華東師範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學位。另一作者則是長期從事海峽兩岸交流事業並在業內享有聲譽的白中琪先生。他們與上海都有著濃厚的情結。

  車守同説,之所以寫作此書,與他從小受到身邊的長輩們經常談及上海有關,1995年踏訪上海時就喜歡上了上海,上海的人文、語言、建築、風俗等與曾經聽過的上海故事及長輩們對上海的親切一下子聯繫在了一起。於是開始了研究,十多年往來于臺灣、上海遍訪和收集,積累了豐厚的史料與故事。白中琪多年來精心收集的當年從上海至臺北的船票、兩地往來的電報、信函、商業憑證等珍貴歷史資料,佐證了上海的城市文脈早在上世紀隱沒入臺北的歷史對照。

  作者多視角地解讀了上海與臺北的關係。從臺北的街頭巷尾、普通民眾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方面,細數了種種從上海移植到臺北,繼而在當地生根發芽的事物,大到商務運作、産業發展,小到米麵點心、鞋襪紐扣,無處不有上海的影子。“上海”也在那個特定時代,成為臺北人眼中“時尚”的代言詞,和臺北在邁向現代化都市進程中所積極模倣和學習的對象。:同根同源,共促未來。比如,上海功德林素食,成立於80多年前,被譽為中國素食餐廳的鼻祖,而遷臺後的功德林,亦是臺灣素食餐廳的鼻祖。司麥脫襯衫、三槍內衣、明星花露水、王開照相館、上海鉛筆廠、上海銀行等在上海耳熟能詳,在臺北也深耕發芽。湯姆西服,上海“紅幫”裁縫在臺北的傳承,稱為臺灣領導人西服店。上海的徐匯中學、復旦中學,在臺北也有同名學校,又共同擁有相同的校徽、校訓、校歌,原來是一脈相承。有意思的是,原來臺北人沒有喝豆漿的習慣,是遷臺的上海人把豆漿帶到臺北,在臺北市豆漿工廠一橋之隔的永和地區發揚光大,又以“永和”豆漿之名在上海甚至在祖國大陸揚名立萬。

  作者的結束語中的“1949年大遷徙,也讓中華文化在臺灣發揚光大,飲水思源,從上海看臺北,是一個絕無僅有的歷史猜想經驗。在臺北,由文化所創造的無窮契機,自1987年以後,隨著兩岸開始交流,重返上海乃至全大陸,影響著億萬人。這是一份全體中國人都應該共同珍惜的資産”,讓眾多人感慨——“徘徊在臺北西門町或者上海南京路,每每興起一種血濃于水,終至熱血沸騰的情感,“1949年以後的臺北,很上海;1987年以後的上海,很臺北。”

  文化出版社副編審毛小曼博士説,這本書是兩位作者懷揣著情感寫出的研究成果,記述了從臺灣光復之後至1949年前後上海、臺北在社會、人文、生活、教育、醫療、金融、貿易、商業等領域産生的影響,勾勒出了上海與臺灣的淵源和兩市的歷史脈動,再現了臺灣有著上海的脈,上海的歷史也有著臺灣的元素,填補了上海與臺北的諸多方面聯結的歷史空白,是了解和研究上海與臺灣的珍貴資料。

  “回顧歷史在於前瞻未來”,或許也是這本書受到廣大讀者熱烈推崇的原因。 (台灣網上海市臺辦通訊員 常志康)

[責任編輯:李瑞艷]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