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14年上海市臺聯中青年臺胞培訓班側記

2014年05月09日 11:01:00來源:台灣網

  

  2014年上海市臺聯中青年臺胞培訓班。(台灣網 王茜 攝)

  台灣網5月9日上海消息 日前,上海市臺聯舉辦中青年臺胞培訓班,通過輔導報告、座談交流和實地接受革命傳統教育使學員進一步堅定社會主義政治信念,提升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不斷做出貢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滬中青年臺胞28人參加。市臺辦巡視員、市臺聯黨組書記季平,市委統戰部聯絡處副巡視員王建敏出席開學典禮並講話,市臺聯副秘書長劉慶元主持結業典禮,市臺聯副會長莊振文帶隊赴井岡山學習。

  重回課堂

  4月24日至25日,中青年臺胞學員在市社會主義學院參加了內容豐富的政治理論和形勢熱點學習。

  參加培訓的中青年臺胞學員背景各不相同,既有來自外企、民企的管理人員,也有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領導和業務骨幹,就領域而言,涵蓋經濟、醫藥、教育、旅遊、航空、通信等多個領域。時隔多年,習慣了每日在城市來回穿梭、在工作崗位上不斷忙碌的臺胞學員們在緊張的生活節奏中擠出時間,重返課堂充電受教、整理思緒,大家格外珍惜這難得的學習機會。

  課堂上,學員們一絲不茍地認真聽講,仔細作筆記;休息時間,三五成群,或是分享學習心得,或是討論時政熱點。市委黨校教授唐玨嵐對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背景、建設意義、運作情況及工作重點的介紹使大家了解到自貿試驗區建設是推進改革和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的試驗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張耀分析了烏克蘭問題的來龍去脈及對國際局勢的影響;市臺聯黨組書記季平解讀了臺灣3?18學運的發展過程及其影響;市社會主義學院副院長姚儉建講述了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統一戰線的責任與使命。

  臺胞學員王閩蘭表示,此次理論培訓與形勢教育內容豐富,知識面廣,教師專業性強,學員們受益匪淺:既有政策理論知識,又有實際操作方法;既有國內社會問題解讀,又有國際時事形勢分析; 既有教授當面授課講解,又能與同學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尤其是季平書記所作的培訓動員和臺海形勢分析,從不同角度闡明瞭此次培訓的任務和目的,以及新時期對臺工作的重要性、艱巨性和複雜性,對日後開展本職工作和對臺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導幫助作用。

  尋訪井岡

  4月25日晚,學員們乘上了從上海開往井岡山的快速列車。經過一夜顛簸,次日上午抵達井岡山火車站。踏上這片紅色的土地,不及到賓館休息整頓,學員們就直奔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尋訪老一輩革命家當年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以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的鬥爭足跡。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學員們參觀了反映井岡山革命鬥爭的文獻、實物、圖片等各類展品,了解了老一輩革命家和井岡山軍民在艱苦歲月中英勇鬥爭的光輝業績,較深刻地認識和體會了“堅定信念、艱苦奮鬥、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勇於勝利”的井岡山精神。

  在井岡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黃洋界,學員們站在壕溝邊,看著當年紅軍用過的火炮,聽導遊生動地描述著那場革命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黃洋界保衛戰”,許多人不勝感慨。有人輕輕吟誦著毛主席的詞《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在導遊的講述中,在詩詞的吟誦中,當年硝煙瀰漫的戰場、井岡山軍民巍然屹立的雄姿仿佛在人們的眼前再現。

  短短兩天的紅色之旅中,學員們還參觀了北山烈士陵園、大井偉人舊居群、小井紅軍醫院、紅軍造幣廠等社會教育基地,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了解了井岡山革命鬥爭史、學習了井岡山精神。幾乎餐餐都會出現的“紅米飯、南瓜湯”也一再提醒學員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臺胞學員石元禎説,革命聖地考察不是一般意義的特色旅遊,它所代表的人文精神、文化色彩、歷史風貌,以及自然風光,都會對我們産生永久的魅力,給我們留下了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作為革命的後繼者,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要緊密團結、凝心聚力、奮發圖強,努力推動各自所在行業全面持續協調發展,為建設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交流聯誼

  為了促進臺胞鄉親之間的團結,在對臺工作中更好地發揮鄉情、友情的作用,市臺聯特別安排了聯誼環節,讓鄉親們通過集體遊戲、才藝展示等形式互相熟悉了解。

  在分組遊戲“做圓圈”中,遊戲規則要求“不借助任何工具將一張A4紙做成一個足夠大的圓圈,圈內可容納本組所有成員站立,先完成的小組勝出”。主持人話音剛落,各小組就開始分頭行動。有的小組成員緊蹙眉頭,仔細思考從何下手;有的小組成員悄聲議論,預備發揮集體智慧的力量,出奇制勝;有的小組成員已胸有成竹開始進行具體操作——折疊白紙,留出折痕備用。這一個既考智慧又考動手能力還需發揮團結協作精神的遊戲受到學員們熱烈歡迎,儘管最後的勝利者只有一組,但遊戲帶來的歡樂洋溢在教室的每一個角落。

  通過共同學習、集體聯誼,臺胞學員之間越發熟悉、了解,彼此可分享的話題也愈來愈廣泛。回滬之前,培訓班班長許立新向大家分享了北京奧運會“鳥巢”鋼結構的安裝過程。作為“鳥巢”鋼結構安裝工程的項目負責人,許立新清晰、專業的講述讓同學們大開眼界。

  臺胞學員李曼在學習小結中寫道:“這不僅是我人生中難得的一段經歷,更增強了我作為臺胞一分子的歸屬感,同時也使我深刻感受到作為一名臺胞的責任和肩負的使命。回顧整個培訓,不僅學到了許多知識、開闊了眼界,更重要的是進一步堅定了走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的信念,提高了自身修養,提升了對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台灣網上海市臺聯通訊員 王茜)

  

[責任編輯:雍紫薇]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