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赴臺文化名人的武漢記憶 我終於回到大江上的家鄉

2014年04月18日 08:53:00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4月18日武漢消息 從漢口走出去的詩人一信,近日給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古遠清打電話,詢問家鄉“有些什麼新鮮事”。一信本名徐榮慶,1949年到臺灣。他偶爾回湖北武漢,往街頭一站,還有外地人向他問路。

  古遠清是臺港澳文學研究專家,20年來每年要去一趟臺灣,面訪過柏楊、蘇雪林、胡秋原等學者、作家。古遠清説這些數十年前赴臺的文化人,多在武漢生活過,有著鮮為人知的武漢記憶,他每次與他們交流,都被他們的“武漢情懷”打動。

  柏楊:那年夏天我每日下東湖游泳

  1997年,古遠清在臺灣見到柏楊。柏楊有“臺灣的魯迅”之稱,他的作品《醜陋的中國人》曾引發全球華人熱烈爭論。

  柏楊聽説他從武漢來,回憶説:“武昌有座珞珈山,我19歲那年(即1938年),曾在那裏受訓一個月。記得那裏有一個東湖,我天天下湖游泳,什麼狗爬式、自由式……我就是在東湖學會的。”

  那一年,南京被佔,武漢成了抗戰政治中心,珞珈山是蔣介石行營所在地。為了迎接抗戰,柏楊在武漢參了軍。

  聶華苓:紅土黑土都是鄉土

  聶華苓生於武漢,是著名華人女作家,古遠清與她曾在晴川飯店見過一面,聶赴臺後與余光中共過事。

  在40多萬字的自傳《三生影像》中,聶華苓用了數十頁紙描寫自己的童年記憶,漢口有哪些租界,哪些是最有趣、最常逛的去處,還描述了漢口“上流社會”的生活。

  1978年,聶華苓從香港坐火車來到武漢。“廣東的泥土黑,湖南的泥土紅,湖北的泥土逐漸變成了黃色。黑土也好,紅土也好,黃土也好——都是我的鄉土,從心裏感到親。我終於回到大江上的家鄉了”。

  她們回鄉的車子在江漢飯店停下,飯店服務員聽見她會説武漢話,便問“你家會説武漢話啊?”“我是武漢人。”聶華苓回答。“您家想吃麼司,只管説。面窩、豆皮、武昌魚。”“我要喜頭魚!”聶華苓説。  聶華苓後來離臺赴美,定居至今。

  胡秋原:我是黃陂人不是“臺胞”

  胡秋原1910年生於黃陂,1937年由美返國,在漢口創辦《時代日報》。1951年到臺灣。1988年9月到中國大陸訪問,與鄧穎超會面討論和平統一事宜。

  當年10月,他回到闊別40年的故鄉,冒著細雨來到黃陂一中。黃陂一中是1949年在前川中學基礎上開辦起來的,而後者為胡秋原父親和他共同創辦。他還訪問了湖北大學,遊覽黃鶴樓,參觀了首義紀念館。

  數年後,古遠清前往臺北胡秋原的家中拜訪他,胡又提起故鄉的一草一木,1988年之行讓老人常憶常新。

  胡秋原表示,他那次回鄉,不少地方打出橫幅歡迎他這個“臺胞”,他感到彆扭。他是個地道的黃陂人,走到哪都改變不了這一點。

  2004年胡秋原病逝臺北,享年95歲。胡秋原的祖宅位於長軒嶺鎮胡家大灣,他直到彌留之際還記得哪一間住的是自己父母,哪一間是當年自己掌燈就讀之地。

  蘇雪林:那些宮殿式的校舍還在嗎

  蘇雪林是浙江人,著名作家、學者,在武漢大學任教時期與淩叔華、袁昌英合稱“珞珈三女傑”。1952年起她任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教授。

  1997年古遠清在臺南的一家醫院見到蘇雪林。她一聽他畢業于武漢大學,開口就問武大那些綠瓦銀墻的宮殿式校舍是否還在。她由於年事已高,很多往事已不太記得,但猶記得與體育係的一個女職員和幾個年輕女助教終日在珞珈山中探險、玩得昏天黑地的情景。

  在和她筆聊的過程中,古遠清告訴她大陸出版了她的文集,她很開心。她曾以101歲高齡暢遊黃山,並提出要回武漢,登臨珞珈山。沒等這個持續了半個世紀的願望實現,回到臺灣後次年,蘇雪林去世。(台灣網武漢市通訊員 劉功虎)

[責任編輯:馬一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