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人民日報批"新衙門作風":消解群眾獲得感

2017年03月28日 14:59:12  來源:人民網
字號:    

  原標題:剎住“新衙門作風”(紅船觀瀾)

  前不久,一位市委書記在大會上痛批一些幹部還存在服務不到位、進取不積極、工作不落實、擔當不主動等問題,並斥之為“新衙門作風”,引發熱議和共鳴。

  作風彰顯形象,作風成就事業。黨員幹部的作風,折射工作態度乃至品行人格。有什麼樣的幹部作風,就有什麼樣的黨風政風。近年來,從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再到“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全面從嚴治黨縱深推進,黨員幹部不斷掃除作風之垢,滌蕩“四風”之弊,黨風政風面貌一新。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當前,一些單位、一些幹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等作風老問題還沒得到根本解決,又出現了“新衙門作風”。門好進、臉好看了,但“只微笑不辦事”的多了;吃拿卡要的少了,但“不貪不佔也不幹”的多了;紀律意識強了,但“怕擔責、不作為”的也多了。面對新問題新困難,有的還是老一套,“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於是耍起了“拖字訣”,能推則推,能躲就躲……凡此種種,都是“新衙門作風”的具體體現。

  幹部作風不嚴不實,“埋單”的卻是廣大群眾。上級撥付的扶貧資金長期“趴窩”,項目來了不敢下手,土地閒置不敢搞規劃……改革發展的步伐因之受阻,群眾的利益因之受損。任由“新衙門作風”滋生蔓延,就會消解基層群眾在全面從嚴治黨中的獲得感。

  “新衙門作風”是幹部作風問題的最新表現。少數幹部不作為、慢作為,遇事“繞著走”,看似是因為管得嚴了、抓得緊了,信奉“不幹事,不出事”的“為官哲學”。説到底,這些都是藉口,根本原因在於幹部自身,是其要求放鬆了,責任淡忘了,時間一長,離群眾愈來愈遠,新的衙門作風也就悄然滋長了。

  “我黨幹部應學韋睿作風”,這是毛澤東同志讀《二十四史南史》“韋睿傳”時寫下的一條批註。韋睿是南朝名將,他有智有謀,英勇果斷,打仗時能實地躬身調查研究;同時,為人謙虛,關愛士兵,作風務實。史書記載,韋睿“將兵仁愛,士卒營幕未立,終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毛澤東同志很是讚賞韋睿的優良作風,遂提筆勉勵黨的幹部向他學習。

  事實上,在革命戰爭年代,優良的作風正是共産黨人的不懈追求。“實行民主真行憲,只見公僕不見官。”朱德同志的詩道出了當年幹部作風的樸實、幹群關係的融洽。從毛澤東同志在蘇區時親自為村民打井,到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起挑糧食,再到幹部過春節時向民眾拜年、虛心接受大家的意見建議,靠著好作風,共産黨人贏得了民心、贏得了勝利。

  “甘為民仆恥為官”,這是老一輩共産黨人的風範。其實,無論是韋睿,還是老一輩共産黨人,都為今天的黨員幹部樹立了典範。有了他們的愛民之心、為民之情,做到“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自然不會有什麼“新衙門作風”了。正如一名基層公務員所言,服務群眾,關鍵在用心、用情,“一門心思”比“一個窗口”更重要,如果每個窗口的工作人員堅定除煩苛之弊、施公平之策、開方便之門,就自然能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制度是最好的約束。剎住“新衙門作風”,激勵黨員幹部奮發向上、幹事有為,還需制度發力。當試錯容錯機制不斷完善,為敢於擔當負責的幹部擔當負責、為改革創新的幹部免除後顧之憂,幹部就會積極作為、開拓創新;同時,當問責機制建立並得到切實落實,對服務群眾不到位、落實工作不積極的領導幹部受到堅決問責、嚴肅追責,狠剎“新衙門作風”便有了可靠的制度保障,涵養親民、為民、愛民之風也就有了堅實基礎。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28日 17 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