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增進人民福祉--解讀政府工作報告讀詞

2017年03月07日 09:16:2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引領中國經濟轉型升級

  解讀人: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代表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採訪人:人民日報記者 吳秋余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代表委員們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將引領中國經濟走向轉型升級的光明未來。

  “五大任務”,鞏固成果爭取更大成效

  “去年‘三去一降一補’均有積極進展,特別是去産能、去庫存、降成本方面,都有令人欣喜的成果。”潘建成表示,去年供給側改革取得了積極成效。

  “這些發展新成果,體現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作用,印證了這一改革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更加堅定了我們推進這一改革的決心。”潘建成説。

  “我國當前經濟運作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的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迴圈不暢。”辜勝阻代表認為,解決經濟運作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必須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提高供給品質作為改革的主攻方向,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實現提質增效。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用改革的辦法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在鞏固成果基礎上,針對新情況新問題,完善政策措施,努力取得更大成效。

  “去産能是當前結構改革的重要任務。”辜勝阻表示,推進去産能要堅持更多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措施,把去産能與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和優化佈局結合起來,統籌謀劃和推進,加快制定完善相關行業法律法規和標準,加大對違法和不達標企業的監管和懲處力度。

  “與去産能、去庫存等主要讓某些行業受益不同,降成本能夠讓大部分企業受益,對改善供給環境意義重大。”潘建成表示,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時,用很大篇幅講了降成本的舉措,特別提出要大幅降低非稅負擔,這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非常值得期待。

  創新驅動,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提高供給品質需要以創新發展為動力,通過消費升級引導、品牌創新為抓手、環境優化為保障,實現供給側的提質增效與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辜勝阻説。

  實施去産能,是為了更好培育新動能。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品質、效益和競爭力。

  “隨著去産能和創新驅動戰略的加快實施,新動能正在撐起發展的廣闊天地。”潘建成認為,政府工作報告把創新驅動的重點放在了提高實體經濟的運作品質和效益上,找準了提高供給品質的突破口。

  辜勝阻表示,提高供給品質,就要努力培育和弘揚企業家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依靠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産率。同時,鼓勵企業樹立品牌經營理念,以品牌為載體,下大力氣把産品做專做精做優,由産品製造走向精品製造。

  解決存在問題,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今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各項舉措,充分體現了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問題的思路,也體現了本屆政府堅定深化改革的決心。”潘建成説。

  潘建成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關係全局、關係長遠的攻堅戰,需要全面系統的配套改革措施,才能保證目標的最終實現。比如,鼓勵企業家和全社會的創新精神,需要以完善的産權保護作為基礎,政府工作報告專門提出加強産權保護制度建設,依法保障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公民財産權,激勵人們創業創新創富,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將引領中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

  讓藍天一年比一年多

  解讀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採訪人:人民日報記者 孫秀艷

  李佐軍説,政府工作報告中“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的內容,可以用四句話概括:決心很大、目標很明確、措施很具體、問責很嚴厲。“鐵腕治理”表明瞭中央的堅定決心,這是對百姓期盼美好生態環境的最好回應,目的就是要讓藍天一年比一年多起來。

  實現目標,必須有強有力的措施來保障。李佐軍説,從確定主要污染物下降的具體目標,到明確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的近期任務,從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的時間表,到重點行業污染治理、黃標車淘汰,今年大氣污染治理工作怎麼抓,目標明確,措施具體。同時,“明確排放不達標企業最後達標時限,到期不達標的堅決依法關停”等舉措,向全社會發出了“嚴”字當頭的信號。

  環境保護不僅包括企業主體責任,也包括政府監管責任,報告中對此都有明確要求,提出“對空氣品質惡化、應對不力的,必須嚴格問責”,意在督促地方政府鐵腕治污。

  李佐軍表示,環境保護涉及很多深層次問題,這要靠制度設計、靠改革來解決。政府工作報告不僅提出了對短期具體問題的應對措施,而且對制度設計提出了明確任務,也就是説,既有本年度要落地的短期政策,也有針對未來的長效機制建設。

  “報告為今年的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描繪了美好的願景,值得期待。”李佐軍表示。

  現場快評:

  四川啟陽集團董事長王麒代表:報告提出,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産業,使環境改善與經濟發展實現雙贏。這一舉措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融入産業發展格局中,是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的重大利好。目前跟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稍顯滯後,比如充電樁建設方面。把節能環保産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産業,國家對這方面的政策和資金支援會延續下去,相關産業鏈也會不斷完善。

  建設醫療聯合體

  健康中國共建共用

  解讀人:北京市衛生計生委主任方來英委員

  採訪人:人民日報記者 王君平

  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全面啟動多種形式的醫療聯合體建設試點,三級公立醫院要全部參與併發揮引領作用。方來英委員認為,醫改不只是醫療服務供給側的改革,更是醫療服務體系的重構。建設醫療聯合體,發揮三級公立醫院的引領作用,絕不是讓大醫院再次擴張,跑馬佔地,而是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把轄區內的醫療資源通過醫療聯合體實現有機結合,為實施分級診療鋪路。

  “發揮三級公立醫院的引領作用,主要是兩個龍頭作用。”方來英説,一是豎到底,從大醫院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能一竿子插到底。以三級醫院為龍頭,形成包括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內的醫療聯合體,建立上下貫通的雙向轉診通道。二是橫到邊。不同的專科醫院有各自的特色優勢特色專科,引領轄區內其他醫院相關科室的發展,實現轄區全覆蓋。

  報告提出,在全國推進醫保資訊聯網,實現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方來英認為,對於長期異地定居、異地工作或者疑難重症異地住院的人,特別是候鳥式老人,這是重大利好。

  方來英錶示,應強調健康優先的理念,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中,以人民為中心,實現健康中國共建共用。

  現場快評:

  何氏眼科醫院院長何偉委員:作為一個從業20多年的醫療工作者,我覺得政府工作報告中“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有關內容非常接地氣,是針對基層農村醫療狀況的痛點來部署工作的。這個痛點就是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等原因,導致一些地區農村百姓看病難。報告中提出,建立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上下貫通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分級診療試點等,都是很有針對性的舉措。今天聽了政府工作報告,更堅定了我們投入健康中國建設的信心。

  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

  養老金將迎來13連漲

  解讀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金維剛

  採訪人:人民日報記者 白天亮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確保按時足額發放。金維剛表示,這是政府依法保障退休人員養老權益、讓廣大退休人員能夠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的惠民之舉,也是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的重要方面。

  從2005年到2016年,國務院已經連續12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準,2016年每人平均基本養老金比2004年增長了兩倍多。

  今年再次上調養老金,退休老人們將迎來13連漲。13連漲怎麼漲?今後還會不會繼續漲?金維剛介紹説,根據中央提出的關於建立合理的養老金調整機制的精神,在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調整方面,主要依據物價上漲情況和職工平均工資增長情況,同時綜合考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狀況和財政收支等相關因素,統籌兼顧,在此基礎上確定養老金增長水準。隨著國民經濟穩步發展和職工工資收入的不斷增長,今後還將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準,切實保障退休人員基本生活。

  上調養老金,錢夠不夠?金維剛説,為確保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國家採取了一系列必要措施。“到去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積結存3.8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5%。養老金再次上調後,相信一定能夠保證按時足額發放。”金維剛説。

  現場快評: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偉江鄉布弄村黨總支書記蔣錦坤代表:報告提出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這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非常關鍵的。報告提出落實社會救助、自然災害生活補助機制、殘疾人“兩項補貼”等制度,關注到了民生保障中的各類人群,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兜牢了基本民生的底線,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有了這張民生保障網,群眾心裏有溫暖,生活有奔頭。

  發展人民滿意的教育

  辦好公平優質教育

  解讀人: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

  採訪人:人民日報記者 張 爍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我們要發展人民滿意的教育,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夢想、更多家庭實現希望。張力表示,2017年是教育事業發展和綜合改革攻堅克難的一年,政府將繼續堅持促進教育公平的政策價值取向。

  “義務教育作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環節,必須將有品質的公共教育資源覆蓋城鄉全部學齡人口,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用。”張力説,與此同時,在高中階段教育越來越普及、高等教育規模越來越大的基礎上,繼續運用行政手段,使貧困地區農村學子有更多進入高水準大學深造的機會。

  張力表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這將直接涉及打牢經濟社會發展的人力資源基礎,關係億萬勞動大軍素質水準和參與經濟全球化競爭後勁。此外,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學前教育和老年教育,是較為明顯的短板,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籌措資源。”

  張力認為,國家制定實施《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時,要在2020年教育現代化即將取得重要進展的基礎上,對教育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任務作出新的預測和謀劃,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不斷明確新的努力方向。

  現場快評: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張雪委員:政府工作報告提到,要“辦好公平優質教育”,給如何辦好教育提出了工作重點和思路。總理在報告中提出,要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辦學差距,這話説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縮小城鄉差距,意味著鄉村教育的崛起;縮小區域差距,意味著東西部“鴻溝”的彌合;縮小校際差距,意味著“擇校熱”“學區房”的降溫。近年來,我國在追求公平、優質教育方面邁出了很大步伐,但仍大有文章可做。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