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兩手抓

2017年03月06日 10:28:11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習近平同志指出:“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説,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動力。只有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們才能魂有定所、行有依歸,同心同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項系統工程,其中的關鍵是要一手抓文化培育、一手抓融入法治,使二者同向發力、同時發力,從而不斷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

  堅持文化培育,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世界落地生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種精神追求、一種價值標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靈魂。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著深刻變化。在這種新形勢下,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確立為人們精神世界的“四梁八柱”,必須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做好文化培育工作。

  習近平同志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他強調,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作為一種德、一種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屬於文化範疇,其培育和踐行必須遵循文化發展規律,使其在人的精神世界落地生根。當今世界,獨特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標識,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軟實力的核心,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蕩中能夠站穩腳跟的根基。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們生而為中國人,最根本的是我們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當代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獨特性,就獨特在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的精華,又借鑒了世界上其他民族價值觀的合理因素,成為代表世界發展進步方向的先進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讓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認同,繼而將其內化於心,在精神世界落地生根。

  堅持文化培育,當前應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研究和教學中去,在傳播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同時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是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課程體系,讓學生在接受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第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形式和文化産品中。文藝代表時代風貌、引領時代風氣,對人們的精神世界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習近平同志強調:“舉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各種文學、藝術作品都應生動體現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絕不能急功近利甚至為了一時名利而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美醜不明,要以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優秀作品溫潤人的心靈、啟迪人的心智,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們頭腦中紮根。第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的工作生活環境。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人們的工作生活環境,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比如,新聞資訊是人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經常接觸的,對人們的思想觀唸有很大影響。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堅持正面宣傳為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新聞輿論工作中,大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不斷鞏固壯大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輿論。再如,市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範等與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緊密相關,也必須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通過工作生活環境對人耳濡目染的浸潤,促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

  堅持融入法治,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世界落地生根

  以法治承載價值觀,價值觀才有可靠制度保障。2013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用法律的權威來增強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作出這樣的部署、採取這樣的舉措,目的在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運用法律法規向社會傳導正確價值取向,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人們的生活世界落地生根。

  法治是一種治理方式、制度形式和秩序狀態。法律法規調節著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規定著人們生産生活的運作軌道和行為界限。良法是高尚價值觀的載體,也是公民樹立科學價值觀的保障。人們在接受法律法規的支援、約束和調節中感受、理解、體悟、認同其中蘊含的價值觀。只有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在具體利益矛盾的協調中形成普遍的價值共識,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當前,一些法律法規尤其是一些地方制定的政策法規,不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有的甚至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相抵觸;一些部門和地方在執法、司法過程中還存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不符的現象。凡此種種,都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召力、影響力和凝聚力,嚴重制約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世界落地生根。

  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涉及法治建設的不同層面。首先,必須在立法上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法規體系既是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法律保證,理應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堅持立改廢釋並舉,積極推進相關領域立法,使法律法規更好體現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公民的價值準則,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比如,我們倡導平等、公正等核心價值觀,就要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依法保障公民權利;我們倡導誠信、友善等核心價值觀,就要推動文明行為、社會誠信、見義勇為、志願服務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其次,必須在執法和司法上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們往往從具體的執法、司法中感受、理解、體悟法律法規所蘊含的價值觀。比如,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保障作用,司法不公是社會公正的致命性破壞力量。司法如果不公,人們就難以認同公正這一核心價值觀。習近平同志曾引用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話説明這一點:“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因此,我們必須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最後,必須在普法上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建設需要堅持法治宣傳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增強法治觀念,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我們應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普法中,讓人們深刻認識法律法規所蘊含的價值觀。尤其是要把法治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引導人們強化規則意識、樹立契約精神、遵循公序良俗,牢固樹立和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太大學)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