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中國具備開展載人登月研發的基本能力

2017年03月01日 09:43:2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載人登月 價值何在(科技雜談)

  余建斌

  最近,美國重返月球的新聞很熱。媒體披露了美國一份新的太空計劃,據稱是出自美國總統特朗普任命的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顧問團的主張:希望在3年內將人類送往月球軌道,並指出和冒險前往更遙遠的太陽系深處相比,增強人類在地球與月球之間的活動能力將是NASA未來的重心。

  其實,世界航太強國美國早在2005年就立下目標,準備在2020年載人重返月球,進而飛向火星,但此後在奧巴馬政府上臺後取消了登月計劃,提出2025年登陸小行星,2030年將人類送上火星。如今再次出現“反轉”,個中原因或許複雜,但將人送上月球的現實可操作性可能是一個重要考量。而對正向航太強國追趕的中國來説,載人航太和探月發展已達到一定水準,載人航太工程和嫦娥工程兩大工程也都在向最終目標衝刺,規劃下一步更遠更深的星際目的地可謂水到渠成。已宣佈的計劃2020年前後發射的火星探測任務是一個,載人登月雖然還沒定論,但始終在人們的視野裏。

  人類早在上世紀60年代末就將航太員送上月球。從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美國“阿波羅計劃”共發射了7艘載人登月飛船,其中“阿波羅13”號因故障中途返回,其餘6次都成功登月,並有12人在月球表面著陸,帶回386千克月球岩石。但之後載人登月歸於寂靜。

  專家指出,即便是在今天,載人登月仍是非常複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很多條件都不具備,載人登月對於美國也仍有難度。當年的登月壯舉,客觀來説是兩個超級大國冷戰的結果,當時美蘇飛船採用的很多技術都非常冒險,以現在的眼光作客觀評估,可靠性甚至到不了50%。這也是目前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在內,重返月球喊了很長時間,但依然未付諸實踐的重要原因。

  不過,並非美國一家突然想重返月球,不少國家其實也有登月打算。歐洲、日本、俄羅斯等都計劃在未來20年內,將人送往月球。比如日本計劃2025年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俄羅斯計劃于2030年實現載人登月。人類登月的計劃再次擺上議事日程,反映出月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人類飛向火星、探測小行星、走向宇宙更深處的共識和大背景下,在38萬公里之遙的月球上建立能源基地、科研基地等長期有人居住的設施,使其成為人類飛往火星的技術試驗場、中繼站和跳板,更是凸顯出現實價值。

  對中國航太來説,從技術上講已具備了開展載人登月研發的基本能力。載人航太完成了十余次飛行任務,探月工程已經實現了繞月、落月的目標,嫦娥五號很快就將執行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在月球著陸,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並從月面起飛,在月球軌道上和“軌道器”進行無人交會對接後帶著月壤返回地球,這些都將為未來載人繞月乃至載人登月打下很好的基礎。

  當然,正如航太科學家指出的那樣,就中國目前的航太水準,實現載人登月還面臨很多技術上的挑戰,比如需要更大的運載火箭,需要載人的登月飛船和各種著陸返回設施,這些都比現有的更複雜、規模更大。但太空活動投入巨大,週期往往以5年、10年乃至20年計,我們或許有必要積極研究載人登月的中國方案,儲備技術和能力,為將來有一天中國航太員真正踏上月球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