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細微之處 帶著溫度(地方兩會看轉型)

2017年02月28日 08:47: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民之所想,政之所向。陸續謝幕的2017年地方兩會,可謂春意盎然。細看一份份新鮮出爐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尤其是關涉民生的每一個數字增減,每一處表述變化,無不飽含深意,暖風勁吹。

  投入只增不減,惠民舉措務實,施策趨向精準。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指引下,一大波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事項,正在孕育發芽,並將走進每一個普通群眾的日常生活。

  加碼:力度只增不減

  儘管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但民生保障和改善力度只增不減,依然是各地兩會高揚的主基調。

  湖北省提出,無論今年財政壓力有多大,用於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為群眾辦的實事只加不減。四川省承諾,要堅持民生投入只增不減,為老百姓辦實事只增不減,讓人民群眾共用發展成果。

  紮實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新開工棚戶區住房改造41萬套;全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惠及200萬人;推動公共文化設施向基層延伸,新建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606個;完善省際勞務協作對接機制,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500萬人以上……

  翻開一份份地方政府工作報告,最為常見的是各種數字。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背後,是沉甸甸的真金白銀。僅加強社區醫院和村級衛生室建設一項,廣西壯族自治區今年就需投資36.3億元,實施1508個項目。今年要實施的33項重大民生政策,西藏自治區安排的資金達到300億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貴在堅持不懈,特別是就業、教育、醫療、住房等這些民生保障的傳統項目。對比往年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這些民生項目每年都會在原有基礎上加碼,保障水準不斷提高。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民生領域得到新拓展,民生保障範圍越來越廣,民生保障網編織得越來越密。

  在安徽省今年擬實施的33項民生工程中,健康脫貧兜底“351”及建檔立卡貧困患者慢性病費用補充醫療保障“180”、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醫療衛生人才能力提升、技工大省技能培訓等,都是新增加的重點民生工程。

  重慶市滾動實施民生實事,增補農村建卡貧困戶D級危房改造、公共停車位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背街小巷治理、城鄉居民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貧困人口和困難家庭醫保救助等民生工程。

  務實:讓獲得感落地

  地方兩會上的民生表述,多年來悄然發生變化——要做的事越來越具體,語言表述越來越翔實。

  貴州省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6萬人,將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化為生態護林員;天津新建和提升改造城鄉幼兒園100所,完成200所義務教育學校達標建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確保新增供水受益人口55萬……

  這樣的“自選”動作,已經成為大多數省份政府工作報告的標配。今年要做什麼事、做到什麼程度、需要多少資金,都不是“虛頭巴腦”的模糊表述,而是有具體目標、具體時限,真正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也便於接受全社會監督。

  民生保障點多面廣,由於經濟發展水準不一,財力不同,各地民生保障的能力也大相徑庭。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量力而行,是各地民生保障一直堅持的原則。

  山西省新建600個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免費送戲下鄉1萬場;吉林省為200所中心校以上公辦義務教育學校裝備學生體質健康水準監測設備;北京實施提高生活性服務業品質行動計劃,建設提升1000個便民商業網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相較于醫療、教育、住房等民生保障任務,這些當年要完成的民生實事,單純從體量上看,雖然覆蓋面沒那麼廣、投入沒那麼大,但每年做一點、持之以恒做,就會聚沙成塔。

  務實,更體現在有諾必踐。民生工作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也關涉黨委政府的誠信。做與不做,做得好壞,群眾心裏有桿秤。説虛言、放空炮,群眾自然不會買賬。

  針對政府工作報告列出的10件民生實事詳單,河北省特別強調,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一定以民為先、實幹為重,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堅決兌現向全省人民作出的承諾!”

  精準:抓住痛點施策

  “研究制定推進垃圾分類的具體辦法,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垃圾填埋場生態化改造,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將此列為今年需認真做好的民生實事。其來由,則是垃圾分類、集中處理已成民生痛點。

  民生實事怎麼辦,能不能辦到群眾的心坎上,是地方黨委政府需要考慮的問題。幾乎所有的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都提出要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

  “群眾提、大家定、政府辦”的理念,正在形成共識。甘肅省圍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安排資金245.3億元,在農村D級危房改造、棚戶區改造、農村公路建設、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持等方面,為民辦好10件實事。

  精準扶貧,也是今年地方兩會的重要議題。欠發達省份加大貧困人口的扶助力度。“只要還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都不能安之若素。”

  江西省深入推進十大脫貧攻堅工程,全年完成70萬人脫貧、1000個貧困村退出、6個貧困縣摘帽。雲南省統籌推進“五個一批”,實現29個貧困縣摘帽、1100個貧困村出列、100萬貧困人口脫貧。青海省創新扶貧機制,繼續輸血、強化造血、防止失血,切實把扶貧扶在點上、扶在根上,確保11個貧困縣摘帽、500個貧困村退出、14萬貧困人口脫貧。

  經濟發展水準較好的省份自我加壓,加快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民生短板。以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讓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

  廣東省今年將投入2346.2億元,重點針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指標,集中力量辦好10件民生實事。江蘇省確保全省60萬以上的建檔立卡農村低收入人口每人平均收入提高到6000元,200個以上的省定經濟薄弱村集體年收入達到18萬元。山東要實現89.6萬省定標準貧困人口脫貧,基本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堅決防止數字脫貧、弄虛作假。

  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各地兩會上傳出的這些新亮點,如暖風啟示著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2月26日 01 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