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兩會熱點前瞻:設底線 深改革 控風險

2017年02月28日 08:22:01  來源:證券時報
字號:    

  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從2015年正式提出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裏,20多份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的細則文件密集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成了從“概念”到落地的過程。

  這是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的關鍵所在。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協調推進供需兩端,方能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2017年全國兩會最重要的議題將繼續圍繞供給側改革展開,“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將取得實質性突破。另外,還將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方面發力。

  ■

  增長目標:

  宏觀調控的底線思維

  隨著全國兩會召開時間的臨近,2017年經濟增長目標再成焦點。

  去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給2017年中國經濟的定調是“穩”字當頭,同時反覆強調金融風險疊加。其中,防控金融風險和房地産泡沫,可能影響經濟增速。

  從本屆政府開始,宏觀調控著手弱化經濟增長目標值的意義,中國經濟增速目標逐步下調。2011年經濟增速目標是8%,2012年為7.5%,2014年則為7%,2016年為6.5%~7%。

  而隨著地方兩會的召開,各省市今年GDP增速目標也陸續揭曉,大部分省市已由之前的區間目標改為預期目標。這也讓更多經濟學家和分析機構猜測,宏觀調控的增速底線思維可能讓位於多重目標體系,2017年全國增速目標會進一步調低,預計為6.5%左右,為改革創造更大的空間。

  國家資訊中心宏觀經濟形勢課題組日前發佈的報告顯示,考慮到我國潛在經濟增長水準和明年的需求變化趨勢,以及當前宏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現實,2017年經濟增長目標應定在6.5%左右。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表示,中國的經濟增長會有底線,到2020年要實現兩個翻番目標,低於6.5%目標會實現不了。底線不能下滑,不能大滑坡,所以四個因素決定中國經濟增長在今年不會低於6.5%:一是改革發展紅利;二是發展新理念;三是“一帶一路”;四是穩增長強度。

  他同時指出,今年總供給與總需求失衡、供給大於需求的形勢沒有發生根本改變,供給、需求兩側結構性矛盾繼續延續。在政府投資拉動下,基礎設施投資與相關産業會出現回升,但製造業和房地産投資不會有太大起色,甚至還會繼續下行,去産能消費將平緩增長。今年經濟增速預計在6.5%~6.8%之間,可能會挑戰底線。

  ■

  “三去一降一補”:

  要有實質性進展

  “三去一降一補”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中長期任務仍是2017年的重要工作。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從正式提出至今,短短一年多時間裏,20多份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的細則文件密集出臺,供給側改革完成了從“概念”到落地的過程。

  這是解決我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和迴圈不暢,實現供求關係新的動態均衡的關鍵所在。一個基本的共識是,中國經濟基本面暖意漸濃,離不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耕細作。例如,鋼鐵、煤炭去産能進展明顯,隨之而來的是鋼鐵、煤炭價格有較大幅度回升,相關工業企業效益回升,PPI在去年9月份結束了連續54個月下降的態勢,與此不無關係。

  2017年可謂完成“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的戰略期,能否取得突破性成果,直接決定著轉型升級戰略全局的成敗。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雖然2016年“三去一降一補”取得不小的成績,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攻堅戰,不是一年一蹴而就的工程,必須要持續進行。2017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年,面要更廣,去産能涉及的行業更多,比如水泥、平板玻璃等。同時,向更深入的方向拓展,從過度依賴行政舉措,逐步過渡到依賴制度和市場自我調整的方向上來,從簡單的、表像化的問題導向逐步深入到基礎性的、牽引性的改革方向。最後,取得的效果要更穩定、更持續,成效更大。因此,“三去一降一補”要有一些新的內容、新的舉措。

  劉元春認為,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在於:去産能處置僵屍企業、高負債高虧損企業並作為重要的突破點;三四線高庫存區域要著力去庫存;在稅收方面,進一步加大減負力度;去杠桿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難度最大和最迫切的,因為它涉及資産價格泡沫和金融風險上揚的問題。

  ■

  振興實體經濟:

  轉型升級的主要載體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是中國經濟實現轉型升級的主要載體。但目前中國經濟出現了“脫實向虛”的結構性問題。為此,在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已成為2017年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四大重點工作之一。

  實際上,發展實體經濟一直是決策層的重心,但由於過去幾年出口疲軟、投資邊際效益下降,以及部分行業産能過剩,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下降,造成資金“脫實向虛”。從目前的中國經濟形勢來看,民間投融資意願不強和資金“脫實入虛”是當前經濟動力面臨的主要問題。

  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民間投資增速一直在下降,從2012年的24.8%下滑到2015年的10.1%,而2016年增速落至3.2%,增速下降明顯。同時,由於資金的涌入,2015年以來股市、樓市輪番上演瘋狂上漲,對實體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産生了負面效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許召元指出,要振興實體經濟,首先要整頓市場秩序,重樹消費者對國貨的信心。在企業、市場到最終消費者三個環節中,企業有著很強的活力和競爭力,消費者有著升級的迫切需求,市場正是當前最重要短板,完善市場,就好比是武俠小説中的打通“任督二脈”或是醫學上的消除“腸梗阻”,這是2017年的首要任務。

  此外,許召元認為,切實做好降成本工作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重要任務。雖然總體上我國製造業競爭力仍然較強,但不可否認不少行業的競爭力已經顯著下降,一些企業開始向海外轉移。因此,盡可能降低虛高的成本、不必要的成本,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