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界面】
核心提示
■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繼續加大,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出現區域性、群體性農民減收的風險也在顯著加大。
■場地短缺、融資難、證照辦理環節多、基礎設施不完善、公共服務不配套等依然成為返鄉創業的幾個“痛點”。
■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一些農村近年來出現“三留守”以及農業“僵硬化”、農村“空心化”和農民“老齡化”問題。
■全國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返鄉創業人員各不相同,基層政府幫扶措施一定要接地氣。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支持進城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企業主、農業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員等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農村的面貌越來越賞心悅目。農村不僅外表要美麗,還要有魅力、有發展潛力。怎樣邁過農民持續增收這道坎兒?返鄉人員投身農業怎樣克服“水土不服”?怎樣讓下鄉人員在農村安居樂業?
1.讓在鄉農民跨越增收“門檻”
【故事】
由于在小片土地上務農的效益不高,這兩年安徽省梁平縣禮讓鎮川西村9組62歲村民蒲昌友種糧積極性出現下降。蒲家共有8.1畝田地,“辛辛苦苦種一年,賺不到5000元,卻要付出很多”。
以耕種1畝田水稻為例,他詳細算了一筆賬:“犁田人工費100多元,插秧人工得100多元,肥料100多元;種子七八十元;農藥三四十元,收割每畝大約60元。扣除這些成本,每畝實際的收益也就有600元左右。”蒲昌友說。
窺一斑而知全豹,蒲昌友的經歷折射出中國農民持續增收乏力的客觀現實。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農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增幅連續第6年高于GDP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2016年中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人民幣,實際增長6.2%。
“近年來,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增速明顯高于預期目標,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姜長雲指出,但是,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農民增收的難度明顯增加,出現區域性、群體性農民減收的風險也在顯著加大。
姜長雲分析指出,按可比價格計算,2011—2014年的4年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10.1%。2012年以來,農民收入增長已經呈現明顯放緩的趨勢。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較上年實際增長11.4%,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別較上年實際增長10.7%、9.3%和9.2%。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上年實際增長7.5%,雖然統計口徑的調整增加了收入增速的不可比性,但據此可見農民收入增速放緩的態勢。2015年、2016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較上年實際增長8.9%和6.2%,增速放緩的趨勢更加鮮明。
為持續促進農民增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和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戰略方向。
“當前,雖然家庭經營收入佔農民人均收入的比重低于40%,來自于農業的家庭經營收入佔比更低。但是,來自于農業收入的穩定增長仍是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重要基礎。為此,要按照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要求,著力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在節本增效降低風險中實現增收,在創新發展思路中實現增收。”姜雲長說。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指出,促進農民增收,要在存量和增量上同時做文章。在存量方面,注重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在增量方面,鼓勵農民提檔升級,同時促進農業產業鏈向高附加值區間延伸。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