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讓世界更好了解“理論中的中國”

2016年11月20日 14:01:2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近代學者梁啟超曾根據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程度,將中國歷史劃分為“中國之中國、亞洲之中國和世界之中國”三種形態。當前,中國理論日益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世界之中國”發展到新階段、面臨著新形勢。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大中國理論的國際傳播力度,提升中國理論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理論走出去的成效與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顯著增強、國際地位的明顯提升,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中國理論也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途徑,取得了積極成效。

  構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融合發展的理論傳播平臺。在中國理論的國際傳播方面,傳統媒體仍然發揮著主渠道作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版于2014年9月由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書多次參加各大國際書展,在國際圖書市場、國際主流媒體和海外各界引起熱烈反響、獲得高度評價。截至今年5月14日,該書已經發行到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發行550萬冊。中央電視臺的中文國際頻道、英語新聞頻道通過衛星傳送覆蓋全球,西班牙語國際頻道、法語國際頻道、阿拉伯語國際頻道也已覆蓋歐洲、南美、中東、北非等眾多國家和地區。同時,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的各種新媒體在中國理論走出去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以人民日報為例。到目前為止,人民日報在臉書上的認證賬號粉絲數已達2770萬,超過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等西方大報,在全世界報紙類賬號中排第一位。依託報道與活動“兩條腿走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兩駕馬車並進”、國內與國際“兩種資源共用”,人民日報完成了自己的報網融合和海外佈局,從單純的紙媒310萬用戶發展成為覆蓋3.5億用戶的多元資訊提供者。

  構建以政黨外交為主要載體的理論交流平臺。政黨外交一直是我們黨向外國政黨和國際社會介紹中國理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充分發揮政黨外交的作用,加強同外國政黨在治黨治國經驗上的交流,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政黨外交格局,有力提升了中國理論的國際影響力。前不久召開的“中國共産黨與世界對話會”,共有來自50多個國家的70多個主要政黨和政治組織領導人等300余名中外代表與會。“中國共産黨與世界對話會”作為國內首個以中共名義與世界開展對話的平臺,已成為以政黨外交為特色、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國際論壇,得到各方廣泛支援和好評。

  構建以中國學為核心的學術交流平臺。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界與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界的交流互動持續加強,我國諸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對外傳播中國理論的積極性、主動性明顯提高。應該説,目前圍繞中國學構建的知識體系國際傳播平臺已初具規模。不但我國眾多高校和研究機構在深入研究和推介中國學,諸多國外名校也紛紛成立中國學研究機構和智庫,還在我國高校設立分支研究機構,全方位探討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歷史問題。一些國外大學還與我國高校合作,成立了孔子學院、聯合研究中心等,雙方學者定期互訪、開設論壇。

  構建以民間交流合作為主要形式的形象展示平臺。這類平臺涉及文化藝術活動、體育賽事、旅遊等多個領域和層面。隨著我國發展水準不斷提高、走出去戰略加速實施,我國文化藝術團體境外演出、公民出國旅遊、留學以及在國外投資的企業數量大幅增加。從2002年到2011年,我國出境公民從1660萬人次猛增到7025萬人次,在外勞務人員數量從41萬人增加到81萬人,境外企業從不足7000家增長到1.8萬家,遍佈全球178個國家和地區。國家旅遊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出境旅遊突破1.2億人次。大批國人、團體和企業走出國門,到世界上許多國家旅遊觀光,同國外文化藝術團體和企業開展交流合作,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展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風貌、當代中國發展的蓬勃生機,也是在向世界呈現中國理論的巨大作用。

  中國理論走出去的機遇與挑戰

  當代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當今中國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深刻變化的國際國內形勢為中國理論走出去提供了寶貴機遇,也帶來一系列尖銳挑戰。準確把握機遇、有效應對挑戰,是中國理論進一步走出去的關鍵所在。

  當前,國際社會面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世界經濟復蘇進程曲折,國際和地區熱點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路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全球性挑戰仍很嚴峻。解決這些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需要各國積極貢獻智慧、提供支援。正如習近平主席所指出的,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世界各國需要以負責任的精神同舟共濟、協調行動。只有攜起手來,同心協力,共同應對,在不同層面找到各自的利益共通之處,才有可能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塑造美好的前景。近年來,中國兼顧各方利益、促進國際合作,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網路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新理念,倡議建設“一帶一路”、亞投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等多個國際合作平臺,積極承擔與自身實力相匹配的國際責任和義務,展現了自信、開放、包容、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讚賞。這些都為中國理論進一步走出去營造了良好氛圍、提供了寶貴機遇。

  同時應看到,中國理論走出去也面臨諸多掣肘,主要表現在:出於複雜的原因,一些國外媒體和人士帶著“有色眼鏡”,極力鼓吹“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誤導國外民眾;一些研究機構在回應國際輿論對我國政策的歪曲和對我國制度的抹黑上比較乏力,“有理説不清”;一些國內媒體在國際輿論議題設置上缺乏足夠能力,常常只能被動應付;在外交政策的實行與國際責任的承擔上,我們做得合理合法合情,卻經常遭到西方的無端指責。可以説,儘管近年來我國國際話語權有了較大提升,但“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還沒有根本改變。

  深入把握中國理論走出去的規律

  人與人之間從陌生到熟悉直至成為至交好友,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需要相互認識,知道彼此來自何方;其次需要相互了解,明瞭各自的性情和訴求,找到共同的興趣和利益交匯點;最後需要相互熟悉,求同存異、謀求共識,以達成共存共榮的目標。理論傳播規律與人際交往法則有相通之處。中國理論進一步走出去,也可以從促進了解、接受與認同入手。

  通過講故事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理論的基本內涵與來龍去脈。講故事是一種雅俗共賞的良好敘事方式。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傳播中國理論,應講好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努力奮鬥、創造美好生活的故事,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理論是中國共産黨為解決中國問題、世界性問題而構建的系統化理論和整體性解決方案,使國際社會進一步認識到中國理論不僅初步解決了中國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已經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而獨特的貢獻,而且將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讓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理論致力解決的問題、已經産生的實際功效與發揮的影響以及進一步發展的走向。這是中國理論進一步走出去的基礎。

  通過換位思考和情理交融增強中國理論在國際社會的接受度。中國理論進一步走出去,需要分清對象、因地制宜,了解國外受眾的實際需求,找到雙方的共同興趣點;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通過精心的案頭工作、細心的實地考察、友好的平等交流,將心比心地為國外受眾著想,設身處地幫助國外受眾,用換位思維傳遞中國理論蘊含的價值觀、展示中國理論的實際功效。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與人之間只有在感情上認同,才容易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凡事由情而入理,往往事半功倍。因此,在中國理論走出去的過程中,應將“以理服人”與“以情動人”結合起來,使中國理論成為國外受眾易於接受、生動而富有溫情的理論。

  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和途徑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理論的認同度。積極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鼓勵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參與和設立國際性學術組織,支援和鼓勵建立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支援國外學會、基金會研究中國問題,加強國內外智庫交流,推動海外中國學研究;聚焦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推出並牽頭組織研究項目,增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力;加強優秀外文學術網站和學術期刊建設,面向國外推介高水準研究成果;等等。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