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理論頻道  >   要聞

蔣建國:中國人權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

2016年06月15日 14:49: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原標題:中國人權事業不斷取得新成就

  2012年6月,國務院授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這是繼《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之後,中國政府發佈的第二個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制定併發布國家人權行動計劃,是中國政府落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原則、全面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

  從本期《行動計劃》的評估結果來看,整體執行情況良好,效果令人滿意,主要目標和任務如期實現。其中,48%的約束性指標、50%以上的涉民生指標提前或超額完成。事實表明,中國政府充分兌現了保障人權的莊嚴承諾。

  一是改革紅利更多惠及全民,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的保障水準再上新臺階。中國政府妥善應對複雜變化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挑戰,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更高層次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中有更多獲得感。2012—2015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4%,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5%,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2%;城鎮年均新增就業人數超千萬;農村貧困人口減少6663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5%以上,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80%;教育公平得到更好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

  二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有效推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中國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與法治中國建設相結合,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保證司法公正,加強人權司法保障。2013年,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全國人大代表首次正式全面實行。加強政府資訊公開,暢通網路表達渠道,完善信訪機制,依法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深入推進簡政放權,2014—2015年取消和下放557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272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徹底終結非行政許可審批。修改刑事訴訟法,明確規定尊重和保障人權,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權和律師執業權利。減少羈押性強制措施的適用,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加強法律援助,完善服刑人員社區矯正和刑滿釋放人員幫扶制度,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完善國家賠償制度,人權司法保障機制更加健全。

  三是人人平等原則得到切實貫徹,各類群體的權利保障力度穩步加強。中國政府切實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的各項權利,確保各類群體平等享有發展成果。各少數民族平等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得到依法保障。55個少數民族均有本民族的全國人大代表。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權利得到保障。2012—2015年,民族八省區貧困人口從3121萬人下降到1813萬人。婦女的平等地位與合法權益得到全面保障。十二屆全國人大女性代表比例比上屆提高2.07個百分點。2015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反家庭暴力法,為保護婦女免遭家庭暴力傷害提供了法制保障。兒童尤其是女童的權利得到進一步保護,2015年全國出生人口性別比下降到113.5。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全國共有養老機構和設施10.5萬個,比2012年增長138%;居家養老服務設施已基本覆蓋城鎮社區和50%以上的農村社區。殘疾人普遍獲得社會保障。截至2015年,有1088.4萬城鄉殘疾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近2230萬殘疾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302.3萬殘疾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弘揚,人權教育研究水準顯著提升。中國政府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為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提供思想文化引領。更加注重提高人權理論研究和人權宣傳教育水準,積極傳播人權正能量,在全社會培育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文化氛圍。加強公職人員人權知識培訓。2012—2015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國家人權教育和培訓基地共舉辦了144期人權知識培訓班。開展適合青少年特點的人權教育活動。支援高等院校人權相關專業建設和人權理論研究,新增設5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支援和鼓勵新聞媒體積極傳播人權知識和理念,講述中國人權故事,依法保障人權觀念深入人心。

  五是國際人權交流合作廣泛開展,人權理念、政策和成就更受尊重。中國政府積極開展人權國際交流合作,努力推動世界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特別是關注發展中國家民眾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認真履行國際條約義務,按時提交國際條約履約報告並接受審議;積極參加聯合國多邊人權會議,與條約機構廣泛開展建設性對話。加強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人權對話,積極開展人權研究學術交流,提升對彼此人權狀況的認識和了解,拓展與各國在人權領域的利益交匯點和話語共同點。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和實施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這是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新的發展的根本遵循、根本原因、根本保障。在將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付諸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中,以下幾點經驗彌足珍貴:

  第一,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必須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這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做到保障集體人權和個人人權的有機統一;堅持把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首要的基本人權,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權利與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協調發展,在更高水準上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堅持開放和包容的原則,既立足中國國情和歷史文化傳統,又善於吸收、借鑒人類歷史上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文明成果。

  第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不斷開拓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新境界。

  第三,必須堅持不懈提高人權保障的法治化水準。

  中國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推動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證和發展人民當家作主,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産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

  第四,必須堅持培育中國人權文化。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更加注重人權知識的宣傳普及和人權教育,不斷提高全社會尊重和保障人權意識,為人權建設奠定廣泛的社會基礎。圍繞中國人權發展實踐和國際人權重大議題,積極開展人權理論研究,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話語體系。鼓勵和支援開展人權國際交流,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提供更多公共産品。

  鋻於中國政府已經制定發佈兩期國家行動計劃並收到良好實施效果,中國正在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制定新的一期國家人權行動計劃,並將在不久後發佈。

  人權保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正努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這一過程,在本質上就是要不斷保障民生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全體人民的物質文化需求。我們將在更高的水準上推進中國人權事業,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實現充分享有人權的崇高目標而不懈努力。

  (此文為中宣部副部長、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蔣建國在《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實施評估總結會議上的講話摘要)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