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京臺名品博覽會 打響臺灣精品名號的終南捷徑

時間:2011-11-09 10:23   來源:華夏經緯網

  已經舉辦多屆的京臺科技論壇,6日在北京舉辦第14屆論壇。而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除了賡續論壇的舉辦外,同時又增加了“2011北京臺灣名品博覽會”。兩者相互結合,同時舉辦,不只讓場面更為熱鬧,其實也隱然開啟了一條打響臺灣精品名號的終南捷徑。

  臺灣精品名産近年來在外貿協會的居中撮合、合力行銷下,先後在南京、廈門、重慶等地舉辦的臺灣名品博覽會中,不但掀起了各該城市省區的一股臺灣熱風潮,也給參展的臺灣中小企業找到B2B、B2C的直接管道。臺“貿協”董事長王志剛不無得意的指出,從去年到今年為止,“貿協”已協助2萬家臺灣中小企業,在大陸找到了經銷商,可望從博覽會期間産品火熱銷售的短單,提升到建立品牌和行銷通路的長單。

  由於這兩年試點成效良好,在大陸消費者間建立口碑,進而吸引經銷商熱切的合作意願。“貿協”也進一步表示,預計明年至少還要舉辦7到8場的臺灣名品展,包括上海、南京、北京、天津、重慶、南寧、石家莊等城市都表達與“貿協”合辦的強烈意願。

  平情而論,臺“外貿協會”推出“臺灣名品博覽會”,短短兩年時間能夠在大陸各地出現遍地開花的效應,不只讓其他亟思打入大陸內需市場的日、韓、港等地商家十分眼紅,連“外貿協會”自己也不免出乎意料之外。

  不管算不算是無心插柳,不爭的事實是臺灣名品展本身,其實也已經成為一種品牌,當然更成為十分值得珍視與開發的資産。“外貿協會”篳路藍縷的創新自然功不可沒,但眼下更重要的課題,則是要如何把這個品牌做大做強,讓臺灣更多的精品能夠透過這個平臺,在大陸廣大的內需市場,找到馳騁的舞臺,和使品牌得以茁壯的契機。

  要實現這個宏大的計劃,我們認為“外貿協會”一定要把握這個難得的契機,首先是確立篩選標準,確保參加名品展的臺灣商家和産品,都是經得起檢驗,確實具有特色的精品。如果任由魚目混珠,濫竽充數,可以斷言在5分鐘熱度過後,所謂的名品展將很快玩完。

  其次,在管控名品展品質的同時,由於名品展本身也就是一個可信賴的品牌,因此我們認為“外貿協會”還應該更具企圖心地,讓參加名品展的産品項目能夠包羅的更為廣泛。也就是不應只限于實體的土特産、食品、家電、通訊類産品,還可以擴增到包括文化創意、金融服務、醫美、雲端等非實體類服務性産業。事實上,這一次的北京臺灣名品博覽會,就有包括醫美業者的攤位,從頻繁的詢問度,已可預見後市看好。而“外貿協會”組織的名品展,如果展品項目益見充實,博覽會之名也就更為名實相符了。

  “外貿協會”如果能夠做好前述兩個層次的基本工,不但可以強化名品博覽會本身的品牌效應,接下來可能要面對的,將是如何應付大陸各省區紛至遝來要求比照辦展的情勢。不論是要增加人手,或者把舉辦臺灣名品博覽會從外貿協會的例常業務中獨立出來專責其事,“外貿協會”實應有未雨綢繆的前瞻規劃。

  要確立臺灣名品博覽會的品牌地位,以及將之營造為臺灣各種産品品牌進軍大陸內需市場的重要平臺,除了“外貿協會”自身的努力和企圖心之外,自然還需要上下游環節的通力配合。在下游的部分,“外貿協會”與其一個商家一個産品的去找,更有效率的做法應該是和各相關産業的産業公會緊密合作,一起來設定不同産業精品品牌的門檻指標,甚至對確具潛力的個別名品給予輔導資助。一旦此一機制能夠有效運作,其所帶來的良性迴圈效應將十分可觀。

  至於在上游部分,由於“外貿協會”畢竟只能算是具官方背景的民間團體,要做大做強臺灣名品博覽會,不只相關部會,包括臺“經濟部”、“財政部”、“金管會”與公銀行庫,都要承擔各自的政策責任,以及協助化解法令規章的制約。另外在與大陸溝通交涉的過程中,“陸委會”、海基會自然不能只是旁觀者甚至成為掣肘者,而是應該形成相輔相成的機制,“外貿協會”也才不會陷入孤軍深入、缺乏奧援的困境。

  臺灣名品博覽會此一極具創意的做法,推出未久而成效斐然,並且後市看好,更是臺灣要搶搭大陸十二五擴大內需市場龐大商機的最佳平臺介面。未來成敗相當程度繫於臺灣本身上中下游相關環節的整合情形,面對這得來不易的機會之窗,臺灣可千萬不要入寶山而空手回。

編輯:白皛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