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外來工稱少 企業叫苦

時間:2010-06-10 10:28   來源:廣州日報

  昨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全市最低工資標準統一上調至1100元/月召開新聞發佈會,就調整的標準、原因等問題進行答疑。

  期待已久的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受到各方的關注,不少外來勞務工表示,上調幅度讓人失望;另一方面,影響最大的關外企業表示,勞動力成本大幅提高或引來“倒閉潮”。專家表示,除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更應該讓勞務工有“市民待遇”,而促使企業升級或轉型,對城市發展來講有根本的好處。

  首次消除關內外差異

  從今年7月起,全市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其中:全日制就業勞動者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到1100元/月;非全日制就業勞動者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到9.8元/小時。人社局表示,這是自1994年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最低工資條例》以來,第一次消除了原來特區內外最低工資標準的差異,實現了全市各區標準的統一。

  “深圳經濟多年來持續快速發展,相比之下,全市近800萬外來勞動者的工資收入仍然偏低。”人社局局長王敏説,最低工資佔上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比重,從1992年的58.6%下降到30%左右,最低工資調整幅度落後於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提高的速度。

  而他坦言,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利於提高勞動者的生活品質,但會對部分企業産生不良影響。“通過最低工資標準的調整,促使企業提高技術水準和轉型,讓一部分不能適應城市發展方向的企業外遷或淘汰,也是政策的應有之義。”他説。

  各方反應

  網友:最低標準不再“領跑”

  網友“even360”表示,上海市每月最低工資標准將從960元調整為1120元,漲幅約為16.6%,調整後,上海取代了深圳成為全國“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城市。而浙江部分城市的“最低工資標準”也調整到1100元/月。

  針對最低工資標準不再“領跑”全國一事,人社局局長王敏表示,這次的調整最大的進步是特區內外實現統一,“調到1100元/月,對關內影響的確不大,但對關外而言,22.2%的上調幅度已相當大,把加班小時、社保繳費計算在內,寶安、龍崗等四區的增幅已經達到了33%左右。”

  外來工:提高了還是不夠用

  小賴來深已10年,在關外大大小小的企業幹過,拿的都是以“最低工資標準”起價的“地板工資”。

  他説,工廠的同事基本上每天要加班3小時,靠加班,一個月能拿到1700~2000元左右。“住在工廠裏的還好,一旦出去租房,平時上網,還希望給老家的父母盡盡孝心就根本不夠了。”小賴説,雖然現在工資提高到1100元/月,加班工資漲到9.48元~12.64/小時,他依然要加班接近100個小時才能拿到剛過2000元的工資。“如果能把最低工資提到1500元左右,最後到手有2500元左右就好了。”他表示。

  企業:勞動力成本又漲了

  工資標準的上調對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來説,無疑是“致命的一擊”。

  相對於小賴的期待,不少企業卻是叫苦連天。林總是寶安一家塑膠生産企業的負責人,説起工資上漲,他説:“已經麻木了。”工廠原來一直維持著200人的人員規模,但為了應付近年不斷上漲的勞動力成本,他硬是從週轉資金裏調了2000多萬元來購買自動化設備,以減少對人工勞動的依賴,目前工廠已經減少了五六十人。“再漲下去,肯定是要轉移出去的。”林總説。

  專家:促企業轉型對城市發展有好處

  “相對於深圳的物價水準和生活成本來説,這一次最低工資標準調整的幅度並不算大。”深大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教授高興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目前深圳的GDP很高,稅收也不少,企業的利潤也有了增長,因此在調整最低工資的時候要讓廣大勞動者能夠分享到發展的成果,增加他們的收入,這樣才會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為城市的發展出力。”高興民認為。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出手就應該大方一點,給廣大勞動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不過,高興民也坦承,“最低工資標準”本來就是一把雙刃劍,給勞動者提高待遇的同時,肯定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但從城市發展的大局來看,通過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促進企業轉型升級,轉變發展方式,把一批靠壓縮勞動者收入贏取利潤的企業轉移出去,對城市發展來講有根本的好處。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