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學者總結2012台灣經濟改革:艱難前行

時間:2012-12-21 11:13   來源:台灣網

大陸學者總結2012台灣經濟改革:艱難前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王建民研究員。圖自台灣網

  華廣網20日刊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的評論文章分析2012年臺灣的經濟改革,文章指出,2012年是臺灣經濟改革範圍較廣、改革力度頗大的一年,雖然爭議多,困難大,但仍然取得重要進展與成果,值得肯定。

  全文摘編如下:

  2012年是馬當局大力推動經濟改革之年,也是改革推進困難、面臨重重障礙的一年,雖取得一定成績,但改革之路依然艱辛與崎嶇。

  馬英九年初取得連任之後,在就職演説中提出“大刀闊斧改革,讓臺灣脫胎換骨”的經濟改革口號,並以其為施政主軸,開始了經濟改革之路。一年之間,除了出臺穩定物價、振興股市與加快經濟轉型(包括“三業四化”與“經濟動能推升方案”等)、促進産業發展等相關政策措施或方案外,先後推動一系列涉及價格、工資、財稅、社會保障等重要經濟改革。

  馬英九率先從積重難返與敏感的電價與油價改革做起,主要是建立制度化的價格調整機制,避免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的政治性“凍漲”影響,緩解電力公司與中油公司的鉅額虧損問題。然而,在經濟不景氣與民眾生活壓力較大的背景下,推進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電價與油價改革,自然引起很大爭議,更成為綠營“打馬”藉口。儘管如此,馬當局還是毅然推動改革,制訂了幾經妥協後的電價與油價調漲方案,尤其是達成在不影響一般民眾生活的背景下採取二階段電價調漲方案。

  隨後,馬當局又在“公平正義”社會思潮蔓延下大力推動證券交易所得稅改革,即對高資本所得者徵稅,這是一個涉及利益更為廣泛的稅制改革,因而引起更大的爭議與風波,有關方面先後提出多種版本的改革方案。在不同政治、經濟利益集團的較量與博弈下,最後達成證券交易所得稅的改革方案。7月,臺“立法院”正式通過修改方案,于2013年1月1日起實施,並採取分段實施:2013年及2014年先實施“設算”與“核實”課稅雙軌制;2015年起取消“設算”,統一實施核實課稅的單軌制。另一條件是股價達到8500點以後才按規定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然而,這一稅制改革對臺灣股市造成一定衝擊。在即將實施前夕,島內各界對是否要按期實施這一改革方案又出現新的分歧,要求停徵的呼聲再次高漲,尤其是民進黨在政治利益考慮下也要求馬當局停止實施證所稅改革方案。民進黨的這一主張,被認為是民進黨路線“右轉”,與利益集團證券商、投資顧問投資信託與股市大戶停徵的立場趨於一致,有違民進黨一貫爭取普通民眾利益的立場。雖然出現新的爭議,臺主管部門堅持這一稅改方案如期施行,因此預計這一稅改方案仍會如期實施,其經濟效果如何,則有待觀察。

  9月,臺“行政院”對各界關注的基本工資調整方案經過廣泛討論與權衡利弊最終定案,為照顧勞工與企業等各方利益,採取小幅與穩健的調整做法,即基本工資時薪自2013年元旦起由現行的103元(新台幣,下同)調漲為109元,增加6元;原“勞委會”規劃的月薪調漲267元則暫不調漲,而是改為“連續二個季度GDP增長速度超過3%或連續2個月失業率低於4%後施行”。這一方案的時薪工資增加非常有限,並設置了月薪調漲的兩個條件,自然引起勞工團體的強烈不滿與抗議,但能在經濟不景氣與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適當調漲工資也實屬不易,是一項來自不易的改革措施。

  臺灣當局還對更為敏感的涉及城市改造與拆遷問題的法案進行了改革與修正。11月底,臺灣“行政院”通過“都市更新條例修正草案”,大幅提高所有權同意更新(拆遷)人數門檻;禁止建商(開發商)拆除釘子戶即禁止強制拆遷,可通過調解與行政訴訟解決;建商必須清除所有地上物、取得建照後才能預售等。法規趨嚴,雖然有助於保護土地與房産所有人的權益,但過度保護釘子戶,造成“少數綁架多數”,嚴重影響拆遷與城市改造,因此被開發商認為是“判了死刑”,結果是住戶與開發商全輸。可以説,這又是一起有爭議的經濟改革舉動。

  面對臺灣財政困難與各級政府債務越來越嚴重的局面,臺當局積極推動相關法案的修正與調整。11月22日,臺灣“行政院”通過“公共債務法修正草案”,隨後送“立法院”,與“財政收支劃分法”等法案一同審議。前一修正案旨在壓縮地方政府舉債上限,避免地方政府過度舉債;後一法案則是規範各級政府的財源與收支劃分,均涉及財權與地方利益問題,自然又是引起一番爭議,尤其是地方政府反彈強烈,是否會對修正案有所調整,尚待觀察。

  另一重大改革則是涉及特定群體的財政補貼、第二代健康保險與社會保障機制問題,包括軍公教退休金制度、勞保基金、全民健康保險費率及退休公務人員年終慰問金等一系列更為敏感的問題。9月,第二代健康保險課徵補充保費方案正式實施,規定超過5000元新台幣的年終獎金須先扣繳2%的補充規定保險費。2013年1月1日起,臺“行政院”大力推動的年金改革,勞保、公保費率均適當提高,勞保費率從現行的8.5%提高到9%,勞工每人每月多負擔19元到44元,僱主(企業)替每位勞工多繳66元到154元;公保費率由7.15%提高到8.25%,公務員每人每月增加保費最低40元,最高366元。儘管民眾與企業負擔有所加重,但保障增加,仍是利大於弊。

  年底前,退休軍公教人員年終慰問金問題又成為新的改革議題。民進黨“立委”指控軍公教退休人員獲取不當的年終慰問金,引起社會對特權階層不滿,而如何改革又引起新的爭議。臺“行政院”在第一時間提出改革方案:領月退休金在新台幣2萬以下、因作戰或訓練受傷或死亡的退休人員或遺屬可領年終工作資金(年終慰問金),2013年按上述兩大原則發放,2014年後按最後確定的制度化方案施行。儘管後來引起各界廣泛爭議,執政團隊與國民黨內部也有不同意見,但經過多方協商,最後還是通過這一改革方案。

  可以説,2012年是臺灣經濟改革範圍較廣、改革力度頗大的一年,雖然爭議多,困難大,但仍然取得重要進展與成果,值得肯定。(王建民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