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今年以來海外“唱空中國”聲音甚囂塵上,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將告別過去三十年高增長的時代。昨日,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表示,不讚成國內外用數學模型來分析中國經濟的做法,“把人口紅利、資源要素、環境放到模型里去, 就說中國經濟將告別過去的輝煌,它忽略了中國改革開放這一重要因素”。
姚景源是在廣州出席大連商品交易所與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舉辦的“第七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 上作上述表示的。姚景源稱,上述預測經濟的模型如果回溯至1978 年, 得出的結果比現在還要慘, 但中國經濟增長卻在1978 年之後超出世人想象。
姚景源表示,當前來看,出口受阻是導致中國經濟下行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根本上還是國內自身的問題。“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時我們就確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 即中國這麼龐大經濟體的增長不應該放到外部需求上去, 要把擴大內需作為基本方針,特別是擴大消費,但現在十多年過去了, 擴大內需依然缺少實質性的成就,” 姚景源稱, “國外一有病,我們就要咳咳嗽,深層次來講還是增長方式和結構調整缺少實質性進步,只有看到這一點, 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的風險。”
姚景源還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下行不是壞事兒,反而是改變過去只顧增長速度的發展方式、把下行壓力轉變為調結構促轉型動力的重要契機。“當前穩增長要和調結構、轉方式結合,我不讚成再搞幾萬億的投資,而是要跟惠民生結合,把穩增長著力點放到民生領域可以一舉三得,一是穩增長;二是促經濟;三是社會和諧”,姚景源稱。(記者 吳海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