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經濟當與高增長勇敢“吻別”

時間:2013-01-15 09:34   來源:新京報

  目前中國經濟不論是從經濟社會可承載能力,還是環境資源的可吸納能力等,都難以支撐GDP的高速增長。

  隨著去年12月份各項宏觀數據的公佈,通脹再度發力和經濟增長的動力結構不穩現象依然相當突出。最近國研中心通過發佈《中國企業發展報告2013年》表示,中國經濟目前或已告別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進入一個次高速增長階段,並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將保持在8%左右的水準。

  當前通脹的陡峭化與經濟動力引擎的不穩,無疑令習慣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産生種種不適應症狀,維繫慣性的增速思路似乎依然清晰可捉。部分專家認為,去年12月份以農産品漲價為主的新通脹因素,或將是個短期現象,今年的通脹主要當警惕輸入型通脹問題;同時認為新型城鎮化正為中國經濟注入新的動力,能保證中國經濟在此高速背景下完成空中加油。

  誠然,今年若繼續採取真實內外需不足投資補位的思路,今年中國GDP確實可保證較高的增長水準。但其結果可能是經濟增長與通脹呈現出比翼齊漲的境況。那種把今年可預見的通脹壓力再度詮釋為“輸入型通脹”,實為一種概念性的描述託辭。如去年12月份CPI同比增長2.5%,環比上漲0.8%,新漲價因素主要以農産品為主等,已充分透射出目前觸動通脹的主因是國內因素。

  當前恰是應與經濟高增長勇敢吻別的時候了,否則中國經濟將很容易在未來某個時段出現人們不願接受的中斷點均衡,進而致使經濟失去自主修復能力。這並非杞人憂天,而是目前中國經濟不論是從經濟社會可承載能力,還是環境資源的可吸納能力等,都難以支撐GDP的高速增長。

  首先,歷經2008年以來的經濟刺激計劃,政府、企業和居民等都陷入了難以承載的高杠桿負債水準,繼續倚重高負債搞大規模的投資拉動(如某些研究機構認為新型城鎮化會在未來帶來40萬億投資盛宴),將很容易陷入整體性的債務風險、壞賬危機之中。同時,伴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中國真實儲蓄率將步入持續下降態勢,若國內的投資無法從國外吸引非本國儲蓄資源,那麼經濟增長將與通脹呈顯著正向關聯,因為以投資等為主的經濟增長資源最終需要通過壓低單位貨幣購買力(通脹),加以積累。

  其次,目前國內的能源和勞動力資源等早已不支撐經濟快速增長。如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將意味著未來廉價勞動力無限供給時期已結束,在通脹等壓力下勞動力工資將應景式上漲。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國內自然環境的可承載能力已到臨界值。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國33個城市的可吸入顆粒物每立方米連續超過300微克,陰霾天氣籠罩在全國主要大中城市。根據中科院去年的研究報告,PM2.5與肺癌的相關性為0.97,且滯後期長達7年。這預示著若繼續踐行粗放式增長模式,維繫唯增長主義理念,中國將在不遠的將來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如有專家預計到2033年中國肺癌患者將達1800萬人。

  由此可見,若繼續通過投資拉動,以政府調動資源的能力,今年保持8%、甚至重新站上兩位數的GDP增長都是可以做到的,但這將是以透支未來,增加未來經濟社會風險為代價的。是時候摒棄唯GDP增長的思考模式,公共部門需要回歸到公共服務和處理各種帶有負外部性事物,中國經濟才可能緩解發生中斷點均衡的可能性,也才能走出當前經濟增長少數人收益,成本全社會承擔的格局。

 

編輯:雍紫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