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貿“遇冷”:需求不足還是內功不夠

時間:2012-10-10 14:0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近日爆出福建外貿企業聖誕訂單銳減的消息,這又一次讓業界直呼外貿形勢“寒氣逼人”,因為聖誕用品行業一直被視為外貿出口的風向標。

  印證這一現實的還有來自行業的統計數據。福建省陶瓷樹脂工藝品出口基地商會最新的簡報稱,來自海關統計的數據,福建全省“樹脂工藝品、工藝陶瓷、陶瓷廚房器具、聖誕用品”等四大類商品今年1-6月份累計出口39647萬美元,同比下降1.69%。其中,耶誕節用品同比下降1.31%;工藝陶瓷降幅較為明顯,達11.84%。

  就此,記者求證做陶瓷生意的永豐源北京國瓷博覽館館長郭京洲,他卻是另一種感受。他説金融危機以來,他們的海外訂單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因為一些小的陶瓷生産企業的倒閉而多了不少訂單。

  他説原因是他們極早瞄準了高端市場,專門生産東南亞、中東、歐洲等地王室的專用品,針對高星級酒店特製高檔陶瓷。

  “只有夕陽的企業,沒有夕陽的産業。”對於製造業薄利的呼聲,他也並不認同。他説,永豐源産品一半以上的産品出口中東、歐美等高端市場,銷售一個盤子的利潤甚至高過銷售一台彩電。

  “秘訣就是你要做得比別人更好,不能只做貼牌,而要做研發。市場的創新、技術設備的更新、設計的創新、産品的更疊,這些走在別人前面,就會有市場。”做市場出身的郭京洲説,中國産品要走向世界,不僅是産品走向世界的問題,更是文化和技術走向世界的問題,文化和技術就是産品的附加值。

  然而,像這樣的中國外貿企業並不多。數據顯示,似乎中國陶瓷行業發展很好,陶瓷産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中國陶瓷出口量也曾快速增長,但背後是出口多以OEM等形式,普遍是以較低的出口價格贏得市場。有統計顯示,中國陶瓷的産量佔到世界總産量的90%,但價值卻不到世界陶瓷總價值的10%。

  陶瓷出口的現狀不失是中國外貿行業的一個縮影,紡織行業亦如此。以溫州為例,目前溫州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達到8051家,但普遍存在單體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不強、出口産品的附加值低、議價能力弱,尤其是缺乏國際定價權等缺陷,這些企業當然在突然遭遇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出口銷售價提高有限、外需市場低迷等困境時,不免就要倒下。而險情之下,背水一戰,借機實現轉型或為不可。

  挑戰永遠孕育著機遇。永豐源就曾借機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深入的一年中,攬到了一批國外大品牌的設計師,完成了整個研發團隊的整合。而眼下的形勢,也讓他們重新意識到了曾被忽略的國內市場,陶瓷館就是在國內市場推廣高端瓷器的“預熱”。

  而溫州生産布面膠鞋的浙江新垣實業有限公司,前幾年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南美、非洲等地,而隨著近年歐美經濟不景氣,市場購買力下降,國外客戶對皮鞋的消費大幅萎縮,價格便宜的布鞋變得非常暢銷。

  來自溫州市檢驗檢疫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全市紡織面鞋出口量達1.5億雙,貨值5.5億美元,數量和貨值同比分別增長4.7%和13.7%,一些企業出口金額甚至有三倍多的增長。

  由此看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眼下的外貿形勢,或許正是另一個機遇的開始。

編輯:王君飛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