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4月16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五擴大至百分之一。此舉引發不少關注。擴大匯率浮動幅度,將加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此番人民幣匯率改革獲得了市場和學界的廣泛認同。市場人士認為,人民幣匯率已基本接近均衡水準,目前是匯率改革推出的合適時機。去年中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率已降至3%以下,人民幣匯率正接近均衡水準,但此舉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影響還難以判斷,人民幣匯率浮動幅度的擴大難以減輕匯率單邊升值的壓力,銀行和外向型企業將面臨一些匯率風險。
今年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不僅出現過突破6.30的歷史新高,也出現過單周貶值5%以上的情況。如果以此認定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的態勢已經轉變,筆者認為並不客觀。
儘管今年出現過人民幣貶值的趨勢,但最新的一些數據證明,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開始重現。央行日前公佈的一季度金融報告顯示:3月末,國家外匯儲備餘額為33050億美元,比去年末增加約1240億元,創下歷史新高。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外貿順差僅為6.7億元,這意味著數月以來資本外逃的情況得以扭轉、人民幣升值預期或重現。
去年9月以來出現的人民幣貶值預期,與當時的國際經濟環境以及人民幣套利活動有關,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特徵實際上並不明顯。去年9月份前後,歐債危機惡化在全球引起恐慌,投資者紛紛拋售非美元資産,對美元的需求急劇增加,發展中國國家貨幣對美元都出現程度不等的貶值。同時,由於歐洲銀行在香港的風險敞口很高,歐洲銀行的去杠桿化造成了香港美元突然短缺。套匯行為對香港人民幣産生升值壓力,對內地人民幣産生貶值壓力。
因此,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出現只是暫時性的。在我國貿易順差中,加工貿易一直佔據主體地位,而國際産業分工短期內難有太大變化,加工貿易的存在還將繼續擴大我國的貿易順差;同時,我國高儲蓄、低消費的狀況與美國等發達國家低儲蓄、高消費相對應的國際經濟格局短期內也難以改變,這些深層次原因都決定了我國貿易順差與外來直接投資的流入具有長期性,人民幣還將面臨升值壓力。
海關總署最近公佈的一季度外貿數據,也顯示我國貿易順差的局面並沒有結束。海關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外貿順差6.7億元。雖然順差大幅收窄,但3月份的部分數據卻非常值得關注。經季節調整後,今年3月份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7.2%,其中出口增長9.8%,進口增長4.6%。今年在我國出口增速放緩的同時,進口增速降幅更為明顯。受國內經濟放緩影響,進口增速比出口增速下降得更快。基於房地産調控和控物價的需要,今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不能輕言放鬆,進口增速放緩的局面可能還會持續,我國貿易順差很可能將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還會增大。
從國際因素來看,今年是美國的大選之年,政治因素和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威脅,仍然可能推動人民幣的升值。
人民幣匯率雖然已經接近均衡,但今後一段時間升值的壓力依然較大。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的擴大,將加劇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在這樣的背景下,市場迫切需要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因此發展遠期外匯市場,建立外匯期貨、期權尤為重要。只有創新匯率衍生産品,使不同的外匯衍生工具優勢互補,才能更好地滿足不同主體的需要,避免可能帶來的外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