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只具象徵意義

時間:2010-08-04 14: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近日一番“中國實際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言辭,引發媒體關注。曾幾何時,“超英趕美”是多少國人的夢想。儘管易綱沒有説明中國是什麼時候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但按照中日兩國的經濟增速,普遍預估應該是今年上半年。

  去年中國與日本的GDP差距只有區區800億美元,按照中國今年上半年10.3%的經濟增速,再考慮到6月匯改以來人民幣對美元約1%的升值,儘管日本上半年的經濟數據還未出爐,但根據其一季度4.9%的年率增速,即使日元對美元的升值要遠大於人民幣,以美元計算的GDP,中國在二季度超日本也是板上釘釘。

  對於中國經濟的“坐二望一”,無須奇怪,也不必妄自菲薄。應該説,這是改革開放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30多年的改革,由於我們實行了市場經濟,更深地融入世界,充分運用全球的市場、資源、技術和智力,致使經濟增速年均接近10%,這樣長時間的高速增長世所罕見,使得中國在近幾年裏陸續超越傳統七大工業國中的其他國家,並於今年上半年終於趕上日本。如果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就是趕超美國也不是難題。事實上,中國去年無論是工業增加值還是工業總産值,都已超過美國。

  但是,對於這個全球經濟“老二”,我們亦不能過於自大,沾沾自喜。遠在19世紀,中國的GDP就佔到當時世界的20%多,有如當今的美國一樣。然而,中國還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了。這裡面的原因十分複雜,不是幾句話就能説清楚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人民並未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益處,無論收入還是權益,都普遍貧困。今天我們重又坐上100多年前失去的“數一數二”的“交椅”,但在貧富分化、權利的貧困上,有某種程度的相似。

  首先,“老二”的背後,是經濟發展模式的亟待轉型。在舊有的增長模式下,我們不但透支了中國的環境和資源,而且也過度透支了中國的人力資本和權益資本。迄今為止的發展,我們走的基本是工業化國家曾經走過的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是一種拼資源、拼人力、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式發展,與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依靠科技和創新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還相當遠。

  其次,我們的每人平均GDP比日本還差一大截,還有繁重的脫貧任務需要完成。日本在經濟起飛後,用了不到20年時間就使得自身進入到發達國家行列,即使經過長達10多年的經濟蕭條,到2008年,日本的每人平均GDP達42480美元。中國在2009年的每人平均年收入只有3800多美元,居世界100位以後,只相當於日本的近1/13,差距非常明顯。另外,中國的脫貧任務依然沉重。按照聯合國一天一美元的收入標準,中國大約還有1.5億的貧困人口。即便按照中國年收入1300元的貧困標準線衡量,僅農村地區還有4000多萬的人口未能脫貧。

  第三,我們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還剛剛破題。除了收入不高和貧困外,在國民所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公共産品上,我們也很落後。可以説,無論養老、醫療、教育、就業、城市化等各方面,我們的水準都很低。由此也反映出中國的整體經濟水準與日本等發達國家仍存在很大差距。

  第四,我們也沒有與“老二”地位相匹配的在全世界叫得響的知名品牌。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但尷尬的是,我們的多數産品和服務位於産業鏈的低端,沒有産生出世界級的有廣泛影響力的品牌。日本在其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産生了一大批像豐田這樣的有競爭力和影響的世界品牌。一個沒有一流産品和服務的國家,是不可能有創造性的,充其量只是模倣,而模倣不可能使一個國家的經濟和企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

  還有其他問題,就不一一列舉和分析。總之,人口多、底子薄、相對資源少、貧困人口多、創新能力弱,權益和福利低水準等仍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對此,我們應有自知之明。充其量,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只表明我們是一個經濟大國,遠非經濟強國,因此,它只具有象徵意義。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