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宜過度延伸“世界第二”的含義

時間:2010-08-04 11:55   來源:新華網

  中國央行副行長易綱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實際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此後,一些外國媒體跟進解讀並誇大其含義。對於這樣的“炒作”以及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應有清醒的認識。

  過度延伸“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的含義,可能影響對中國經濟地位的客觀評價。從中國當前經濟規模和增長率來看,超過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是預料中的事。但即使總量成為“第二”,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在提高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GDP),改善經濟增長品質和結構方面,仍需作出很多努力。對此,中國是冷靜的,既不會“飄然”,也不會因“過度延伸”而聽任“中國責任論”的鼓噪。

  以中國和日本相比較,去年日本每人平均GDP為39731美元,中國則為3677美元,相當於日本的9.3%,排在世界百名左右。而從世界範圍看,據世界銀行統計,去年世界每人平均GDP是8613美元,發展中國家中等水準是3260美元,中國也只是在這一水準上。

  即使GDP總量相當,也不能區分經濟發展品質上的差距。中日經濟處於不同發展階段,日本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分別為不到2%、30%和近69%,而中國的這一比例分別為12%、48%和40%,兩國在産業層級上存在差距。在産業競爭力方面,日本主要是靠高技術、高附加值,而中國現在在很大程度上還是靠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兩國在經濟現代化水準上也存在差距。

  這些事實都表明瞭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地位和經濟發展階段。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國際媒體特別是部分西方媒體,還是熱衷炒作“總量第二”,過度延伸其含義,干擾對中國經濟地位的客觀評價,其背後的政治用意不言自明。

  其實,炒作“世界第二”,其用意還是在兜售“中國責任論”。這就是,以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為由,迫使中國擔負超出自身能力的更多責任和義務,要求中國在貿易投資、氣候變化、能源開發等諸多領域作出更多讓步。

  事實上,GDP總量從來不是評估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唯一指標,更不能成為認定其“責任”的標準。英國國家經濟和社會研究所專家道恩霍蘭德指出,誇大“世界第二”對中國來説是“有副作用的”,西方國家毫無疑問會以此要求中國承擔更多政治義務和國際責任。

  與此同時,西方一些政治勢力通過炒作“中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二”,試圖把中國從發展中國家陣營中剝離出來,在壓縮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權益同時,離間其他發展中國家與中國的關係。不過,明眼人會看出其中的“奧秘”,也會對此保持警覺。(記者 葉書宏 吳黎明)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