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世界經濟已復蘇 但仍存財政風險

時間:2010-08-04 11: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10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復蘇形勢總體較為明朗,然而連續實施了近七個季度的經濟刺激政策,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其負面因素也開始抬頭,主要表現是財政風險的迅速積聚。儘管各國都認識到了重整財政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但是在經濟增長和財政安全之間的抉擇異常艱難。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分析上半年世界經濟的運作,在經濟增長、金融風險財政化、政策選擇、中國作用等四個方面做出了基本判斷。2010年上半年,中國宏觀經濟總體增長態勢未變,部分指標增速回落,但這種回落在當前環境下對於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是良性的。與去年同期相比,我國財政狀況進一步得到改善,積極的財政政策保持了較好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支減收的效果明顯。本文的最後,在當前的環境和發展階段下,對公共財政的性質進行重新定位與解讀,以此作為制定和實施財政政策的依據和取向,並提出未來政策建議。

  世界經濟復蘇與財政風險

  2010年上半年,世界經濟的總體特徵是經濟復蘇與財政風險積聚。歐洲部分國家仍深陷債務危機的泥沼,複雜化了世界經濟發展以及危機本身發展的進程,但從經濟運作的主要指標來看,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仍是復蘇。目前世界經濟已經恢復增長這一判斷基本得到普遍認可,但對經濟持續復蘇沒有充分把握,因為擴張性的反危機政策從實施到現在,積累了較大的財政風險,對世界經濟的持續復蘇造成威脅。所以在財政安全和經濟增長的雙重壓力下,世界各國都對宏觀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基本上做到了有進有退、鬆緊搭配,但內容和側重點各有不同。美國等發達國家更擔憂經濟衰退,面對刺激政策退出較為謹慎;發展中國家更擔憂寬鬆政策所帶來的通貨膨脹,刺激政策退出已經漸入日程;歐盟部分國家由於深陷債務危機被迫收緊財政政策,同時保持貨幣政策寬鬆以支援增長;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成效顯著,總體上保持了高增長、高就業、低通脹、短期財政風險不突出的良好發展態勢,並成為世界經濟的穩定和推動力量。

  基本判斷之一:世界經濟初放晴———已經恢復增長

  各國官方統計資料顯示:美國經濟已經連續五個季度保持增長;日本已連續四個季度實現增長,經濟步入復蘇軌道;歐洲儘管身陷債務危機,但總體來看,並未脫離世界經濟恢復增長的大趨勢,據二季度經濟學家調查報告顯示,西歐經濟學家對當前經濟形勢的評估連續三個季度回升,歐盟委員會也調高了增長預期,歐盟企業經理人和廣大消費者對總體經濟變化態勢也持樂觀態度;亞洲繼續扮演著全球經濟復蘇領跑者的角色,與第一季度相比,絕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經濟學家信心指數強勁回升,創6年來新高。在亞洲國家中,中國的經濟形勢變化更為超前,在經歷了加速增長的過程之後,部分指標增幅回落,既實現了復蘇,又平抑了通貨膨脹預期,經濟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成為平穩著陸的佼佼者。

  基本判斷之二:經濟復蘇又遇陰霾———金融風險財政化

  經濟危機和反危機政策帶來的一些現實問題是世界經濟持續復蘇的掣肘,尤其是目前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風險財政化的困擾,在發達國家表現為財政赤字和債務風險,在發展中國家表現為通貨膨脹。美國的財政風險主要體現在赤字和債務風險,赤字率和國債負擔率分別為10.6%和90%。奧巴馬已經認識到,國家要長期保持經濟復蘇,還必須負起財政責任。日本的財政問題幾乎已經走到了財政危機的邊緣,目前的國債負擔率為189%,預計2015年這一比率將達250%。菅直人説:“以現在的情況來看,不曉得日本的財政還能夠支援多久。”歐盟當前面臨的首要經濟問題也是各成員國實施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而産生的高額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希臘債務危機將世界關注的焦點引向歐盟國家財政赤字和債務問題。據悉,自2008年以來,歐盟成員國政府的財政赤字總額增長了3倍,2010年財政赤字佔G D P的比重將達到7.25%。目前,歐盟27國中已經有20國出現赤字超標的現象。韋伯説:“除了減少財政赤字外,別無選擇。”反危機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在推動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恢復增長的同時,也帶來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這在亞洲表現更為突出。亞洲開發銀行預測,2010年亞洲地區的通貨膨脹率將由2009年的1.5%上升至4%。

  從理論上看,金融風險財政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這是由財政宏觀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決定的。當金融危機足以動搖整個社會的基本運作時,財政就要實施宏觀調控,成為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在實際中,雖然金融風險財政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但金融危機轉化為財政危機的結果卻並不必然出現。這一方面取決於市場經濟體制的成熟程度,另一方面取決於金融風險的程度。在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只要金融危機的範圍和破壞力度還在金融調控的能力之內,金融風險與財政的關聯就還是間接的。然而,在這場全球性的大規模金融危機中,市場機制的調節能力已經不能夠獨立引導經濟走出危機,而財政救助措施成為先鋒和主導力量,金融風險財政化成為現實,並且正由過程向結果過渡。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