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煉:人民幣匯改方向正確成績明顯

時間:2010-07-30 15:36   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胡曉煉 資料圖片

  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踐證明,人民幣匯改把握了有利時機,選擇了正確方向,成績明顯。

  一、把握了進一步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有利時機

  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指明瞭“建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匯改方向。1994年1月,我國摒棄了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並存的雙重匯率制度,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逐步回歸較為合理的水準,提高了出口企業的競爭力,為我國對外貿易差額由逆轉順創造了有利條件。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為避免各國貨幣競相貶值,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基本穩定在8.3元/美元的水準;2001年,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有所減輕,但國內出現了通貨緊縮等不利因素,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繼續保持穩定。在此期間,我國吸取亞洲國家的經驗教訓,加強了金融改革力度和基礎設施建設,國內恢復匯率浮動的研究和準備工作也一直在進行。考慮到我國金融機構還未完成改革,應對匯率變化和為企業提供相關服務的能力還較弱,匯率改革需要與金融改革統籌考慮,首先推進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的進行。

  至2005年7月,作為匯改基礎條件的大型金融機構改革基本部署完畢,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完成財務重組並轉變為上市公司,工商銀行的財務重組已上日程,開發銀行和農業銀行的改革進入準備和論證階段。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出口企業競爭力大大增強,貿易順差持續擴大,我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對人民幣匯率改革具備了相當的承受力。這些跡象表明,匯改條件相對成熟,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果斷推出。

  2008年7月底左右,為了應對不斷深化的國際金融危機,我國收窄了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沒有參與國際上的競爭性貨幣貶值,為穩定外需、抵禦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為亞洲和全球經濟的復蘇作出了巨大貢獻。當前全球經濟逐步復蘇,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進一步鞏固,2010年6月19日,經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隨著未來國際經濟金融形勢的不斷發展,可能會面臨新的挑戰,我們將遵循既定政策,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