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利好隱身“民資新36條”背後

時間:2010-07-28 10:15   來源:中國證券報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發文,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在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務。業內人士將這個文件稱為“民資新36條實施細則”,是對民資36條的細化。那麼,這個細則對二級市場而言,究竟存在多大的想像空間呢?

  找到轉型的必經之路

  《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實際上是對之前國務院頒布的鼓勵民資新“36條”的後續政策,這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還會陸續有相關政策出臺。從之前輿論所説的“國進民退”到如今的鼓勵且重視民營資本進入相關實體,這背後到底是一個怎樣的邏輯?

  歷史上,近100年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時期,也是民營資本最活躍的時候,更是中國經濟效率最高的時候。全球範圍內,最發達的國家,也是民營資本佔主導的國家;而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同樣也是市場自由化程度最高、民營資本佔主流的時候。

  廣州證券研究員張廣文表示,“民資新36條實施細則”的推出恰恰表明,政府開始擔心國家投資增長過快、效率過低,民營資本承接得太慢、太少。而中國經濟要成功轉型,必須更多地通過市場化手段,這就要求更多的民營資本參與進來。

  另一方面,從發展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一個經濟體的發展最終要由其交易效率和分工化水準來決定。從目前國內的情況來看,由政府主導的發展模式往往會使經濟體的交易效率受制于管理因素,使得分工化水準受制于市場自由化程度。而鼓勵民營資本進入基礎設施等領域恰好證明,政府已經意識到要發展經濟,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模式。深圳圓融投資執行董事冉蘭表示,管理層此舉就是想動用全社會的資源來達到經濟轉型的目的。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民資36條”能夠進一步細化,進入相關領域的口子拉得更大一些,讓民資介入得更深,中國經濟的活力就會更強,經濟轉型也會來得更快。目前,政策也許正朝著這個趨勢發展。

  辯證看待市場利好

  那麼,這一政策對市場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利好呢?這個問題應該分長期和短期來看待。長期而言,能提高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提高經濟效率,並推進我國經濟轉型,這對長線投資者來看,就會提供系統性保障。從短期來看,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利好更多是概念性、題材性的,因為細則實施不會來得那麼快。

  “新36條”被市場認為是繼五年前中央頒布“非公36條”之後,對非公有制經濟提振最大的一次政策。五年前,A股市場來了一輪波瀾壯闊的牛市,那麼五年後呢?張廣文表示,這個政策産生效應需要一個過程,見效比較快的可能是水利工程、政策性住房和電力建設等,最近葛洲壩、粵水電錶現都與此有關。此外,國家新興産業的發展也會進入民營資本視野,因為這符合我國産業轉型的大方向。

  國泰君安研究員汪進則表示,這一政策有利於民營企業進入交通運輸、水利工程、電力建設、石油天然氣、電信和資源勘探等壟斷領域。新政策再次明確了民營企業在市政公用事業、政策性住房等領域的進入權利,為民企進一步擴大公用事業和保障性住房創造了條件。

  那麼引導民營資本進入實體經濟,是否又會給二級市場和房市帶來資金面的衝擊呢?目前民間流動資本主要分佈在股市、房市和一些現貨市場,但其流動的大方向可能更傾向於一級市場,因為股市賺錢效應不足,系統性機會不明顯,而房市又不太穩定。相反,在政府的支援下,進入實體經濟會有更為穩定收益。冉蘭認為,這個細則對市場的影響目前只能定為中性,利好的方面暫時看不到,而能抽走多少資金,還是取決於政策的口子能夠開多大。 (賀輝紅)

編輯:馬迪

相關新聞

圖片